2014-03-13 20:34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新华网拉萨5月9日电(记者刘敏)身材瘦小,一身干练的运动装,28岁的谭倩被一群孩子簇拥着,有几个还亲密地搂着她的腰。这些孩子有的看不见,有的不会说话,但是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春日阳光般幸福的笑容。
资料图片:在第2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2009年9月8日,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六年级语训班的学生们用特殊的手语方式祝福老师节日快乐。 西藏日报记者 洛桑 摄
5月9日“母亲节”上午,记者走进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时,看到了这温馨的一幕。
这是西藏自治区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36名专业教职工培育着176名聋哑、失明学生。这些学生最小6岁,最大25岁。
谭倩是双语班小班的数学和手语故事科目教师。被记者问到为什么喜欢谭老师时,孩子们大多羞怯不语,但却会用手指指谭倩买给他们的新衣服,或是将老师抱得更紧。
这已是谭倩来此任教的第五年了。五年间,她不仅是一位老师,更像一个妈妈。给残疾儿童授课有特殊难度,有时为了辅导功课,她会把孩子带到自己的宿舍,耐心地讲解到很晚。有孩子生病了,她还要带他们去医院,挂号、诊治,喂饭喂药。
正是无数细碎的小事,让那些身体残缺的孩子对这位性情温和的老师产生了深深的依恋。而谭倩告诉记者:“我爱这些孩子。”
她提到一个细节:冬天,她的手会起冻疮,孩子们知道心疼她,就将自己的衣服藏起来不洗,却会抢着帮她洗衣服。这种稚嫩的安慰给了谭倩许多感动。
在这所特殊教育学校,很多老师有着跟谭倩相似的经历,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灌溉着花朵一般的学生们,也因学生的成长而快乐着,欣慰着。
藏族教师次仁旺堆从事特殊教育11年了,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巴桑卓玛的聋哑女孩。由于想家,这个来自日喀则地区的孩子曾经离校出走。为了寻找丢失的孩子,次仁旺堆和另外三名教师跑遍了大半个拉萨,最后翻过一座大山,终于在一个村子里找到了她。
如今,巴桑卓玛已经是九年级职业教育班的学生了,掌握了一些针织活儿的本领,还能通过出售针线活挣点零花钱。谈到巴桑卓玛的进步,次仁旺堆显得很自豪。
次仁旺堆与记者谈话时,不断有孩子围过来,像“哥们”一样熟悉而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旺堆说:“这些残疾学生的心灵更加敏感,他们希望知道我们谈论了什么话题。我会耐心地告诉他们,给他们一种安全感。”
这些学生90%来自偏远落后的农牧区。刚来时,很多聋哑学生只会打些简单的手势,与教师们的规范手语难以沟通。他们就细心揣摩学生的表情和心理,根据西藏的特殊情况对自己的手语进行调整。
资料图片:在春节、藏历新年来临之际,西藏儿童福利院的老师和工作人员组织孩子们举行聚餐、联欢、歌咏比赛等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节日的快乐和温暖。西藏儿童福利院自成立以来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使孩子们在这个特殊的家庭中和睦相处,健康成长。西藏日报记者 格桑吉美 摄
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沟通方式。在青藏高原这个并不引人注目的角落,看到几位特殊的老师和一群特殊的学生,用一种只有他们自己最能懂得的方式进行着心灵的交流,记者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
离开特殊教育学校,记者又来到拉萨西郊的西藏儿童福利院。一群男孩子正在操场上酣畅淋漓地打篮球,三五成群的女孩子则在太阳地里聊着天,嬉戏打闹着。这些孩子都是孤儿。
西藏儿童福利院成立于2000年,现有134名孤儿和30名教师。
对于17岁的索朗坚赞来说,最开心的就是同学们打篮球时老师们能在操场边上给他们加油。而15岁的旦巴旺久,去年患阑尾炎时老师深夜将他送到医院、日夜陪护的经历,让他感激在心。
在孩子们心里,福利院就是他们的家。而在老师心中,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更需要爱护和关心。他们不仅教给孩子知识和技能,还从当地歌舞团请来老师教孩子们唱歌跳舞,让天生就有歌舞天赋的西藏孩子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采访间隙,福利院的孩子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他们想用这首歌表达对“妈妈”一样的老师们的爱。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首歌很多孩子都会唱,但是福利院孤儿们在母亲节唱起它却别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