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山高人为峰——记西藏登山队“领军者”尼玛次

2014-03-13 20:27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新华社记者 刘敏

    身材魁梧、健步如飞、眼神中凝聚着敏锐和坚毅……42岁的康巴汉子尼玛次仁虽不知下次启程会在何时,但他说,他的背包一直挎在肩上,冰镐一直别在腰间。

    拨通尼玛次仁尾号8848的电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地球之巅的高度。8848--也是对这位西藏登山队队长、登山学校校长孜孜追求的简单诠释--“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为什么要上路,因为路就在脚下!” 

    三登珠峰 女神在冥冥中保佑

    在所有登山人心里,珠穆朗玛峰始终是一个终极目标。她是一位女神,神圣肃穆,然而她又那样神秘莫测,不容侵犯……

    “那一夜,朦胧中一位女神与我对话,告诉我出发时一定带着帐篷外的绳子,它会救我的命!”每每想起首次试登珠峰的经历,尼玛次仁都会唏嘘感慨一番。

    2000年,这位登山界的“后生”创造了自己的首个登珠峰记录——在没有夏尔巴人向导的陪同协作下,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独自在8300米突击营地过夜;而后凌晨出发,仅用四个半小时便独自完成从8300米至8500米的跨越!

    那时,珠峰海拔8300米以上还没有修路,更没有路绳辅助,这意味着一个成功的攀登者不但要有过人的体力还要有出色的判断能力。而彼时的尼玛,此前从未接受过任何系统登山训练,陪伴他的只有一个冰镐、两瓶氧气和一些食物。

    8500米,几乎是关乎性命存亡的一个坎儿。垂直坡度大、明暗冰缝密布、高空风呼啸、号称“天险”的“第一台阶”--任何一个险情都足以夺去攀登者的生命。1921年,英国登山家马洛里就是在这里失踪遇难;1975年,中国登山队的副政委邬宗岳也是在8500米滑坠牺牲。

    --“怕么”?有人问。

    --“当时不怕,后来后怕!”

    “是绳子救了我的命!”下撤过程中,尼玛次仁在冰坚壁滑的雪槽遭遇滑坠,急速坠落40米高度。当滑落到底的时候,绳结已几近松散。危难时刻,正是那条固定在岩石岩钉与腰间的绳子将他和死神一线隔开。

    此次尝试虽距顶峰一步之遥,但在尼玛次仁心中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有朝一日,要再次向着理想进发!

    2003年5月,已是西藏登山管理中心副主任的尼玛次仁接到任务,攀登珠峰--纪念人类成功登顶珠峰50周年。为了这次登顶,尼玛次仁做了充分的准备,还专门赴尼泊尔访问了首个登顶珠峰的夏尔巴人向导诺尔盖的家乡。

    “快到8300米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哗哗地流。想起上次独自攀登的经历,想到登山学校业已成立,与学生一起攀登即将登顶,百感交集!”尼玛说。

    --“在顶峰想的最多的是什么?”记者问。

    --“我看到了中国登山的希望!”

    一次次对登山的渴望和探索终于促成了尼玛次仁和他的登山学校最为辉煌的成就。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8日,珠峰之巅。当身为第三棒奥运火炬手的尼玛次仁在世界之巅高声喊出“One World, One Dream!”时,世界为之沸腾!

    “身为一名运动员,我要向世界展示奥林匹克精神;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和民族争光!”尼玛次仁说,当时他付出巨大体力,坚持以小跑的姿势传递火炬,就是为了传达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亲历死亡 所以更加敬畏生命

    在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营,有一片碎石垒成的玛尼堆,这些孤独守望、倔强挺立的玛尼堆,象征着一位位登山勇士永不服输的灵魂和精神。在死神如影随形的生命禁区,经历过死亡,才更珍惜生命。

    “他们都是那样年轻的生命啊,找到遗体的刹那,心如刀割般悲怆!”尼玛次仁回想起8年前搜救北大山鹰社5名遇险学生时,仍是一脸的遗憾和哀伤。

    时间:2002年8月19日    

    地点:希夏邦马西峰

    早8时30分,对讲机里传来救援队长尼玛次仁急切的呼叫:“大本营,大本营,尼玛呼叫,尼玛呼叫!我们已到达出事地点,正在寻找遗体……”

    10时06分,对讲机再次响起:“尼玛呼叫,尼玛呼叫!已找到3具遗体……另外两具估计就在旁边……”

    救援中,队员们举步维艰地攀登高高的岩壁,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脚下松软的雪地,忍受着灼伤皮肤的日晒,每个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为了生命的尊严!

    “将他们的衣服整理整齐,将脸上的积雪轻轻拂去,将有意义的物品取下留给亲属,将遗体用白雪掩埋……”尼玛次仁用缓缓的语调讲述着救援过程。“我们不鼓励攀比,但赞赏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和勇气!他们体现了中国青年一代攀登向上的精神,可敬可佩。”

    雪山虽美,但却残忍的记录着一次次生死离别,只有那美若梦境的旗云无声地诉说。鲜为人知的是,由于在雪崩发生的地方往往还会再次出现雪崩等极端情况,救援行动对救援队员自身的生命也是极大威胁。

    谈到1991年自己首次参与高山救援,尼玛的眼神中飘过一缕深深的遗憾。“虽然搜救队拼尽了全力,但大山还是将他们带走了,走得不留一丝痕迹。”

    1991年元月,中日联合登山队在云南梅里雪山遭遇雪崩,西藏登山队奉命前去搜救。那里地势复杂,山体切割严重,到处是刀劈斧砍般的悬崖绝壁,再加上冰川纵横,冰缝密布,给救援工作带去极大困难。

    --暴风雪肆虐,零下20度低温,齐腰深的积雪,能见度只有2米,雪崩不断。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每位救援队员平均负重20公斤,3次向发生山难的5200米三号营地发起冲锋……这次救援被誉为“世界雪山救援史上第一次完全用雪铲开道的行动。”

    在尼玛次仁右耳后面,至今还留着一道疤痕,那是他在法国阿尔卑斯山脉训练遇险时留下的痕迹。当时还是高山向导的他,由于没有抓紧登山绳,瞬间滑落4米,重重跌在下面的岩石上,昏迷40分钟,耳后缝了8针。

    即便如此,尼玛次仁还是轻描淡写地将它归入“小痛小灾”,因为在他的登山经历中,亲历的和看到的雪崩、滑坠、暴风雪等致命危险,着实太多了……

    “亲历过死亡,才更加敬畏生命,处世也更加释然。就像登山没有捷径,生活也一样,只有一步步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前进才有可能到达顶峰。”他说到,一脸的坦荡和平静。 
 地球之巅 建联通世界的桥梁

    在尼玛次仁心里,始终装着一个梦想--登山不是个别专业人士的专利,而是世界体育的财富。要用登山运动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

    尼玛次仁1968年出生在西藏昌都,从小体质出色的他15岁时被选入西藏体工队成为一名射箭运动员。然而这个自嘲为“射箭运动员中长跑最好”的小伙子却禁不住山的诱惑,于1989年进入西藏登山协会任珠峰联络官兼翻译。

    1999年,怀揣“雄心壮志”的尼玛次仁成功创办了西藏登山学校,这是世界上仅有的两所具有专业水准的登山学校之一。学校的创立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登山人才,彻底改变了喜马拉雅登山长期以来被尼泊尔夏尔巴人垄断的局面。

    “法国、日本等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形成了自己完备的登山技术体系,而中国的雪山在攀登时有特殊要求,如果结合他国先进经验,探索出一套中国自己的登山技术体系,那么将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登山界的巨大贡献。”他说。

    为此,尼玛次仁一直在为自己的“计划”筹谋着……

    10年来,登山学校向学员全面传授攀登技术、山区服务、藏、汉、英语等知识。2000年起,学校先后派遣24人次协助西藏登山队完成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活动,使中国登山运动员首次以团队形式攀登完世界上所有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

    2008年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传递活动中,学校派出80名学员,全程参与运输、登山修路、建营以及火炬护卫、顶峰展示等各项活动。“当时登顶珠峰的40多人中,31名是登山学校学员!”尼玛指着办公室墙壁上挂着的大幅照片,自豪地说。

    在尼玛次仁时而缓缓陈述时而侃侃而谈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他心里那份对山、对登山运动深厚的感情。“有人说登山的乐趣在于征服,我不这么认为。不能说我们征服了自然,应该说亲近了它,自然的力量那样伟大!”

    在他看来,登山如人生。在不同的高度或是时段会有不同的困难与艰险,需要积极面对和克服。这是对人意志的锻炼,也是加深人生感悟的过程。

    谈到未来,尼玛校长说他很有信心。他告诉记者,目前西藏登山学校、西藏登山队、西藏登山协会等正在努力打造“喜马拉雅高山救援体系”,为将来更好地实施高海拔雪山救援做准备;以为中国培养一批专业登山教练员为目的的登山者培训体系也正在建立当中。

    “梦想创造奇迹,有梦想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届时在世界登山界,中国必有显赫的一席之地!”他说。(完)

    (注:根据国家测绘局2005年9月公布的测量高度,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此前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为8848.1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