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5 10:2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3月22日上午,一场高难度的神经纤维瘤切除及颜面部重建手术在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手术在该院血管外科、麻醉科、耳鼻喉科、肿瘤科、放射科等多学科的保障与配合下共同完成,涉及患者半侧颜面部重建,难度大、风险高,在西藏尚属首次。
神经纤维瘤是一种不太多见的颅面部畸形疾病。据了解,该名患者来自尼木县,自小患有神经纤维瘤。由于过去治疗条件有限,再加上自身因素影响,原本小小的瘤体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迅速生长,造成右侧面部器官下垂移位、面容毁损,对患者生活、工作产生巨大影响。
“我们准备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一方面是对瘤体广泛切除,另一方面是对患者整个面部外形进行重建,对移位的器官进行重新复位。”第八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生、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教授、自治区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周栩介绍,由于瘤体位置在颅面部,十几年病理性的生长又让瘤体走行,导致血管等异常紊乱。为了避免术中患者大量出血,手术前一天,患者已接受介入治疗,将主要血管进行了栓塞。
“尽管如此,手术难度还是非常大。”周栩说。
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张奋战,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记者了解到,由于该患者是尼木县政府的重点帮扶对象,其各项治疗费用都得到了政策减免。
近年来,通过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各对口支援省市集中派遣专业技术人才进藏开展全方位帮扶、培养本地人才,不断补齐了西藏医疗短板,填补了西藏医疗领域多项空白,使我区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和突破,让各族群众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实惠。
这是来自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对口支援办的一组数据:去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抓实“五大中心”建设,全区新增2个国家级卒中中心,1个国家级创伤救治中心,2个市级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全区“1+7”医院“五大中心”总数达到29个;去年,全区各市地受援医院开展三、四级手术25746台,危急重症病人救治效率和成功率得到提升。
受益于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工作,全区“1+7”医院发展步入快车道。截至目前,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林芝市、昌都市、那曲市人民医院成功创成“三甲”,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乙”,实现了全区医院管理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2022年,178家支援医院派出511名支援人员进驻全区71家县医院开展帮扶工作,其中,重点加强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急救专科及检验、麻醉等科室建设,全区262项县域新业务逐步开展并推广。
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以院包科”机制的帮扶下,西藏各受援医院的科室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真正实现了医疗援藏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促使全区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1+7+13”医院重点建设203个科室,打造重点学科100个,“打包”移植先进经验225个,推广和开展新业务新技术570项,填补技术空白300项;“1+7”医院2022年1月至7月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较上一年同期增长74.5%、12.8%、11.3%。
记者了解到,2022年,我区立足“1+7+13”医院发展需要,加强沟通协调,汇总第八批组团式医疗人才需求计划292名,组织各医院完成第七批、第八批援藏干部压茬交接。
据介绍,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展以来,采用“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模式,努力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仅2022年,援藏人才“1+7+13”医院结对帮带本地医务人员819人,培养不同层次医疗骨干546名,使一大批本地医务人员加快成长,成为医院中坚力量。同时,以提升受援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水平为目标,举办“1+7+13”医院护理管理线上培训班,受训200余人次。
近期,我区制定出台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师带徒双向考核方案》,扎实开展双向考核工作。其中,考核援藏专家182位,考核率91%;考核本地学员355名,考核率79%;评选优秀师傅45名。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将持续推进“五大中心”建设以及“以院包科”工作,拓展诊疗方法,引进适宜技术,加强心脑血管、呼吸、神经、血液等重点专科和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同时,稳妥提升13个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引导援受双方重点建设关系群众看病质量的基本科室,进一步加强工作效果监测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