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普兰县普兰镇多油村:孔雀河畔的绿色名片

2022-07-11 21:0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c9d36a7c-5fbd-4c5e-afc2-d3dcefbc8b48[1].jpg

图为俯瞰多油村。记者 洛桑旦增 摄

顺着巍巍纳木那尼山脚一路向着南方前行,几经盘旋,快到普兰县城之际,矗立在孔雀河谷之上的一大片平整坡地映入了眼帘,坡地上洁白的屋舍、绿色的青稞、成片的树林,还有黄色的油菜花构成了一幅仿佛油画般的田园美景。

这里便是普兰县普兰镇多油村,藏西高原上为数不多的以农业为主、被人们称为“阿里小江南”的地方,一个让人身心愉悦、忘记缺氧的自治区级生态村。

绿色蝶变,有山有水

行走在多油村里,徜徉在孔雀河畔,记者惊讶于这里的绿化和整洁。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均种有数目不等的新疆杨或普兰柳,让多油成为包裹在绿色中的村庄,而村道四周,几乎看不到任何垃圾,甚至一片纸屑。

“这都得益于2014年陕西省援藏资金投入1600万元,在多油村实施环境整治工程,一下子让全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油村村委会主任扎西群培介绍说。

8年前,在一个行政村投入上千万资金开展环境整治,这样的手笔堪称大气,自此掀开了多油发展历史上的崭新篇章。

扎西群培说,当时多油村对211户群众庭院、外墙进行了统一硬化、粉刷,拆除破旧房屋、实行人畜分离,动员全体村民对环境死角进行改造和绿化美化,完成全村住房周围、道路两旁植树造林、闲地栽花,规范处置生活垃圾。

成效立竿见影。当年,多油村便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级生态村”,又在2017年启动了“阿里地区生文明第一村”创建活动。村“两委”班子在过去的基础上,引导村民全面实施“十棵树计划”,鼓励家家户户种植大量树木,2019年至今,全村每年种植树木30亩,绿化面积达到4500亩。

多油村自来水工程的启动,则让群众花2个小时去3公里以外的河沟取水的经历成为历史,如今家家户户可以直接用上清亮的自来水,污水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入孔雀河,全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采访间隙,微风袭来,引得成片的绿树摇曳轻摆,满含负氧离子的空气让记者沉醉。

保护环境,有你有我

嘎玛加措的家位于多油村旁半山腰上,尽管屋子周边的地不算大,但他还是见缝插针地栽满了树木,院内种上了蔬菜和饲草,屋内则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楼梯拐角处还养了十余盆花卉。

“国家投入这么多资金为村里改善环境,我们自己也要做出努力,保护来之不易的美丽家园。”嘎玛加措如是说道。

基础设施改善了,思想观念更要提高。多油村“两委”班子不断强化教育引导,向群众积极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修订完善了32条村规民约,制定了6条多油村村民环境保护公约,对乱扔垃圾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罚和批评教育。

“刚开始还有个别群众受到了处罚,这几年几乎一个都没有了,反而是随手捡垃圾的人多了起来,”嘎玛加措说道,言语中透着满满的自豪,“现在多油村不管哪里都看不到垃圾堆了,家家户户都像我家一样整洁干净。”

2020年,多油村组建了环卫清扫队,安排8名环卫工人,每天打扫各自负责的区域,全村修建了8个固定垃圾收集点,各作业组也配备垃圾桶,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统一处理。村里还成立垃圾兑换超市,鼓励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可用垃圾兑换奖品,并按照“户收集、村分类、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进行垃圾处理。

近年来,多油村还以“河长制”为抓手,配合有关部门对辖区污染河道进行整治,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联合驻村工作队,开展了化粪池建造入户的选址工作,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大全村的环境保护力度。

村美人富,有滋有味

站在高处眺望,休林组农家乐那几顶彩色的帐篷,在满眼绿色的树林草地间格外醒目。

今年年初,多油村休林组群众石确桑姆开始琢磨,如何利用多油村的大好美景,让别人的脚步留下来,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几经思考,最终她向村里申请兴边富民农家乐建设项目,承包了一块草地,支起了4顶帐篷,购置了藏式家具、棋牌酒水等,办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

“马上学校就要放暑假了,加上村子离县城也很近,大人小孩都需要一个避暑玩乐的地方,相信农家乐生意一定会很好,”石确桑姆充满自信地对记者说道,“这几天我要赶紧把设施和物资再备齐一点,加大点宣传,到时候就能守着家门、看着美景挣钱了,想想都很开心。”

曲登组群众达瓦加布则瞅准村里项目多的商机,早在2018年就牵头成立了桑吉多杰农牧民施工队,承接水渠、房屋、道路等修建项目,带动20多名乡亲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党和政府一直很关心我们村的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了不少相关项目,让我们施工队既能建设家乡,又能致富增收,”达瓦加布说,“大家在施工中,也格外注重保护环境,规范处理建筑垃圾,绝不破坏一棵树,一片草。”

如今的多油村,风景越来越美,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正昂首阔步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奋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这张孔雀河畔的绿色名片,正在雪域高原四处传遍。

(记者 刘倩茹 张晓明 温凯 洛桑旦增 达珍 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