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第一书记话小康】 “十四五”开局之年 西藏百姓这样推进乡村振兴

2021-11-12 21:3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11月的西藏,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日,由西藏自治区网信办主办的“第一书记话小康”网络主题活动暨“走进美丽村庄共话幸福西藏”线下网评实践活动采访组先后走进拉萨市、山南市、日喀则市的一个个村庄,听村里的第一书记讲述亲身经历、见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故事……

产业兴旺鼓劲头

对山南市扎囊县扎其乡朗塞岭村来说,把矮化苹果基地和朗塞岭庄园旅游打造成村里的两张致富名片,是当下最要紧的事儿。朗塞岭村第一书记曾明强说:“要推进乡村振兴,就得大力发展产业。目前,矮化苹果基地项目已进入果苗种植阶段。靠这个,村民就近务工或运输,可多增加一份收入,而且苹果种植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能起到积极良好作用。”

金秋时节的丰收图景。人民网 李海霞摄

村民吾金便是该项目的受益者之一。3年前,他买了一辆货车,成了朗塞岭村运输队的一员。“现在在基地跑运输,一月收入有6000多。”像吾金一样的村民不在少数,他们也靠着跑运输提升了生活质量。

产业助力增收,旅游也要发展起来。日喀则谢通门县如贵村就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出了果园林卡,同时开发餐饮商铺等附属产业,带动村级旅游产业发展。“今年,果园接待游客还不少,实现了营收20万元。”如贵村第一书记马太平介绍。

村里的幸福生活。人民网 李海霞摄

马太平介绍如贵村乡村振兴情况。人民网 李海霞摄

被评为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如贵村,目前最大的产业要属劳务输出。”我们村有不少能工巧匠,带着建造、木工技术出去的手艺人特别受欢迎,今年向全区市场输出了700多人(次),接下来,我们计划建立产业综合楼,打造一支专业的团队,以精湛的技术占领更多市场,让群众的腰包更鼓。”马太平说。

曲才村位于拉萨当雄县,一直以来,被“穷”包围。两年前的曲才村村集体经济为零,老百姓也没有增收致富的门道。自邱学彦主动申请来这里当第一书记的那天起,就琢磨如何盘活村集体经济。“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吧?”邱学彦说,“我主动来,不仅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要推进乡村振兴。”就这样,他绞尽脑汁,出租房、养鸡、饲草料加工,只要能想到的办法都尝试了一遍。

如今的西藏,村村有产业。人民网 李海霞摄

温泉是曲才村的特色资源,但一直以来村里的温泉度假村由私人经营,群众沾不上光。为此,邱学彦反复上门对接,花了不少功夫,终于把经营权拿了回来,作为村集体经济来发展,为此还欠了200万。“只要好好经营,欠的钱总能还上,百姓就有奔头。”邱学彦算了一笔账,“去年我们的集体收入是60余万,群众分红34万元,向脱贫户发放各类物资价值5万余元。用不了几年,账会还清的,日子也会更好的。”

一桩桩前景广阔的事业,让老百姓奔小康的干劲更足了。

家园美丽尝甜头

“让群众搬出来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稳定下来,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拉萨市城关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恩惠苑社区党支部第一书记旦达说。

恩惠苑社区于2017年12月建成,居住着藏、汉、回等761户3276名群众。恩慧苑社区的路面干净整洁、绿化到位,餐饮、娱乐等一应俱全。“刚开始可不是这样子,大家‘等靠要’的思想很严重。”旦达皱起眉头直摆手。

为了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当地生活,旦达带领着社区工作人员下了不少功夫。办夜校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成立社区学校给孩子补课,大人小孩一起抓。“教育是一切的根本。思想改变后,大家互相‘攀比’,主动去打工赚钱,孩子们的功课也赶上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旦达说,“这就是大手拉小手推经济,小手拉大手提素质。”

但这还不够,要让群众踏踏实实把家安下来,医疗、教育、养老一样都不能少。为此,社区设立了“爱心餐桌”,为独居老人提供免费餐食,社区志愿者送餐上门,确保每位老人都能得到精心照料。此外,还建卫生服务站,有了家庭医生,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恩慧苑社区里的“爱心餐桌”。人民网 李海霞摄

如今的恩慧苑社区成了拉萨城郊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城里人从这里走过,都要感叹一句:“看看人家的日子,过得多好!”

村庄变得越来越好,年轻人纷纷抓住机会在家乡创业。山南市琼结县拉玉乡白那村的尼玛旦增经营了一家养殖场,靠销售牛奶、乳制品等改善了经济条件。“还想扩大规模。”尼玛旦增说,“我要靠自己的努力,帮助村里人和我一样赚到更多钱。”

村里的养殖场。人民网 李海霞摄

王雪飞走村入户做调研。人民网 李海霞摄

尼玛旦增的底气源于西藏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还有第一书记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的初衷。白那村第一书记王雪飞于年初主动申请到基层锻炼。这个90后姑娘告诉记者:“要想当好第一书记,就得打掉‘娇气’和‘洋气’,俯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守着这个初衷,王雪飞不怕为群众跑路,尽心尽力为村里的养殖场、菜篮子工程谋发展,用真心换来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也让在家乡创业的年轻人吃下了“定心丸”。

一个个团结奋进的村庄,让老百姓在幸福的蜜罐里笑得更甜了。

精神富裕有奔头

位于拉萨东郊的蔡村,通过几年的发展,村集体产业兴旺、百姓生活富足,大家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把心思放在了提升精神文化上。

“村里有好多人喜欢书法,恰好城关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村一特色文化品牌村(社区)创建活动,我们就想着往这个方面打造一下。”蔡村第一书记土登洛桑介绍。如今,每逢周六,村里会邀请拉萨市文联、拉萨市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名家,为热爱书法的村民们传授技艺。

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人民网 李海霞摄

村民琼达自幼喜欢书法,但以前忙于生计没时间,再加上无人教授,所以也就只能想想。“现在有老师教,真好。”从2019年开始练习到现在,她已经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一有时间,就会和好友们在这里写上一段,沉浸在墨香中,她说幸福感倍增。

“下一步,我们计划打造书法特色墙绘,助力乡村振兴打造靓丽文化风景线。”土登洛桑说。

和蔡村一样的还有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的措麦村。以前的措麦村村民陈规陋习多、环保意识差、封建迷信较严重。“这几年,全村上下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无烟无酒无赌博’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效果显而易见。”措麦村第一书记索朗益西告诉记者,“我们还开展了‘小书架进农户’活动,营造了书香措麦氛围。现在村民的阅读量和知识水平都有所提升,像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尤其受欢迎,大家知道用科学的办法来搞种养殖,提生活质量。”

书香措麦村。人民网 李海霞摄

不仅如此,措麦村还成立了法律调解室,建立健全矛盾调节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基层治理体系,矛盾调节率达到了100%。“我们村在2019年就被评为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民们说起这个一脸自豪。

在日喀则谢通门县如贵村,有3户汉藏通婚家庭被授予了“民族团结好榜样”称号。沈玉贵是青海化隆人,十几年前来西藏务工时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尼玛潘多。婚后,他来到妻子的家乡生活。两人在村里开了一家甜茶馆,日子过得幸福甜美。“我已经把这儿当成了的自家的家乡,没有什么不适应的。”沈玉贵说,今年,夫妻俩又新开了一家百货商店,家庭收益比以前增多了。

一次次华丽蜕变和进步,让老百姓在富足的精神世界更有奔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