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40多年后再聚首—共忆火红岁月 点赞“第二故乡”

2021-11-03 09:2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不久前,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东巴才村一处毫不起眼的农家小院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亲人”,小院门前“鲁朗知青点”几个字苍劲大气。

“回来喽,回来喽……”20多位西藏自治区林芝种畜场的知青们于40多年后重回鲁朗知青点,眼含泪花激动地说。

干净整洁的公路,星级酒店、民宿应有尽有,美味的石锅鸡十里飘香……看到“第二故乡”的巨大变化,他们异常欣喜。他们感慨地说,唯一没有改变的是远处的山峦,是山间时聚时散的云雾,是蜿蜒流淌的溪流。

忆往昔,青山绿水间的燃情岁月

20世纪60年代,千万青年学子响应号召,奔赴全国各地农村。就在那个时候,静谧的鲁朗迎来了一批知识青年,于是就有了鲁朗知青点。

“46年前我从拉萨中学毕业后,同我们班的22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了西藏自治区林芝种畜场锻炼。种畜场当时分为4个队,每一个队都是知识青年和厂里职工共同劳动。我们一到种畜场就加入到了鲁朗队开拓者的行列,自己修建住房,修养殖种畜的圈舍,驯马养牛,伐木运料建草场,挥镰打草储饲料。那时候,在鲁朗的山岗林内、沟底草地,都能够看到我们的身影。”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陈东立回想起在知青点时的情形,难掩激动的心情。

林芝种畜场原属西藏自治区农牧厅下属单位,是饲养种牛、种猪的农场,坐落于风景优美的色季拉山下。其任务是从国内外引进适应高原的优良种畜,在低海拔的林芝适应高原、繁育生产并推广到全区。数十年里,林芝种畜场为西藏种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优良种牛、优良种马和优良种猪,为西藏现代化农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在这背后默默付出和奉献的,除了种畜场的职工们,还有121名知识青年。

看见鲁朗知青点陈列室墙上挂有自己的照片,鲁朗知青、藏族民俗文化学者、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外聘教授白玉芬回忆起1975年刚分到种畜场河心队时的情形,她告诉记者:“当坐船到达河心队时,我们看到住的房子是用木板钉的,床是一个大通铺。从小到大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离开兄弟姐妹,我们这群姑娘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哭了起来。可是第二天醒来,我们仿佛忘记了这些,与农场的老职工们一起劳动,开始了集体生活。我们相互帮助,学习独立生活,学习各种技能,如喂猪、放牛、种玉米、种菜等等。”

游故地,汲取奋进力量

鲁朗知青点,院子的围墙是用木头和石块垒成的,整个院子不大,但布局合理,院内几间房屋分为厨房、学习室、宿舍和对外展览区。学习室内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类书本和笔记,厨房里只有几件简陋的炊具,宿舍里仅有一张书桌以及几块木板拼凑成的床,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知青们生活的艰辛。

知青们看着熟悉的场景,回忆起那些年曾经一同在鲁朗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往事又浮现在眼前。触景生情,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知青们心中仍激情澎湃。

陈东立40多年后重踏故土,看到鲁朗的发展变化激动地说:“我1977年参加高考,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离开了鲁朗,一晃40多年过去了。我学的专业是林学,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延续良好的地球生态环境是林学的主要任务。大学毕业后我在西北林学院任教4年,后又到四川农业大学任教,但我一直忘不了在知青点的点点滴滴。我的‘第二故乡’鲁朗所蕴藏的动植物资源是巨大的自然生态财富,希望鲁朗的经济发展能够与林海的壮丽景色、人文生态互为支撑,相得益彰。”

多次重回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每次回来,白玉芬的心情都是激动的、难以描述的。“我们曾经像父辈一样默默地为西藏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也感恩这片土地,是西藏这片高天厚土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淳朴善良的人们哺育和培养了我们。”白玉芬说。

就在知青们回到鲁朗知青点重温难忘岁月的当天,巧遇林芝市科技局党支部组织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三更”专题教育。看到当年在鲁朗插队的老知青们“回家”,林芝市科技局的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向老知青请教,邀请在场的老同志为全局党员干部职工上了一堂生动的忆知青岁月实践课。

看今朝,魅力鲁朗大有可为

东巴才村村民达瓦今年59岁,他仍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村子附近的农场里有这么一群哥哥、姐姐,与他的父辈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长期以来,鲁朗周边乡村均以农牧业和畜牧业为主,在旅游业兴起之前,贫困是当时村民面临的难题。

东巴才村隶属鲁朗镇,距镇政府7公里,平均海拔3450米。在2017年鲁朗建设国际旅游小镇的背景下,东巴才村迎来了脱贫致富的新机遇。

借着旅游产业发展东风,达瓦一家过上了甜滋滋的幸福生活。儿子跑工程运输,儿媳在色季拉山卖旅游纪念品和特产,孙子孙女上学读书,他和老伴儿在家养着80多头牦牛,加上村集体旅游产业分红,2020年家庭年收入达17万元。

达瓦说:“我们村集体有色季拉山观景台、鲁朗林海、田园风光景区,还有红色教育基地——鲁朗知青点,加上这几年鲁朗小镇建成后,游客比往年多了很多,民宿的生意很好做。今年,我准备在村里开一家可以让游客体验民俗的家庭旅馆,相信以后的日子会更好。”

现在的东巴才村与当年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东巴才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22.39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433.44万元,旅游业分红268万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6万元。

看到现在的鲁朗,环境整洁有序,配套设施完善,当地老百姓的致富意识强,在即将离开前,知青们表达了对“家和家人”的祝福,相信鲁朗的群众一定会更加幸福,鲁朗的明天一定更美好,鲁朗的魅力必将多彩绽放。(记者 刘倩茹 益西加措 旦增 陈荷花 王珊 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