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6 08:4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既是民之所盼,也是民生大计。近年来,察隅县将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推进,聚焦特困老人这一群体,大力推进集中供养居住环境、供养标准、管理服务,变“老有所养”为“老有优养”,不断提升特困老人的幸福感、获得感。
察隅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地处察隅县下察隅镇,距县城69公里,2015年2月15日正式投入使用,环境优美、设施齐全。
走进察隅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与老人们悠闲地聊着天,享受着秋日的暖阳。如今,服务中心已集中供养察隅县特困人员49人。
贴心照料 用爱陪伴
在察隅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里,年龄最大的布姆今年101岁了,原是上察隅镇荣玉村人,是集中供养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以来第一批入住的老人之一。在旧社会,她缺吃少穿,在农奴主的压迫下,战战兢兢地活着,从未想过能有人人平等、幸福生活的一天。布姆老人回忆说:“在旧社会,我们嘴里没有吃的、身上没有穿的,在农奴主的面前只能跪着,根本没有坐席子的资格,农奴主只会剥削我们,只要农奴主想要的,即便没有,你也得想办法交出来。现在,国家把我们这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集中供养,不仅不愁吃穿,工作人员还悉心照顾,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幸福,衷心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因为没有子女,很多孤寡老人无依无靠,很大部分还身患残疾,有的不会说话、有的不能行走……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在这里,老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他们不仅有了同伴,还有了像子女一样悉心照料他们的工作人员,为他们洗衣服、打扫卫生、给他们做饭、洗澡、剪指甲……
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工作人员会给他们喂药、喂饭、按摩、帮忙翻身、换纸尿裤等,照顾老人的时间甚至超过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可以说,差不多24个小时都陪着他们,我们陪父母的时间都没有这么久。”护工次仁卓嘎说。
“在这里不仅吃穿不用愁,还有工作人员尽心尽力地照顾我们。”来自上察隅镇体育村69岁的次仁多杰老人感动地说。
科学管理 服务周到
察隅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负责人次成拉姆说,政府投资建成的养老机构,必须把提升服务和管理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之前,供养服务中心含负责人在内有15人,要照顾49名老人,工作量大,非常辛苦。
当好服务员。一方面充当营养师的角色,科学配菜,在供养服务中心的食堂里,一块小黑板列出了一周菜谱,餐餐有荤有素,搭配得当。另一方面,为残疾老人提供康复服务,并邀请察隅县人民医院医生为老人每季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为残疾老人提供康复训练指导。
当好知心员。除了照顾好每位老人的日常衣食起居外,还要陪老人聊天散心。老人们开心地说:“虽然身边没有子女,但在这里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非常开心。”
当好调解员。老人们在一起免不了磕磕碰碰,工作人员还要做好调解工作,创造和谐良好的生活环境,真正把中心建设成为老人们的生活乐园。
工作人员始终将“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这句话牢记在心。虽然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常常会被老人们误解,但是他们终究无怨无悔,从未想过放弃。护工次仁卓嘎说:“很多老人因为年龄大了,记性不好,有时候还很固执,一时间很难跟他们沟通;还有的老人,有时找不到东西,就会冤枉我们,说是我们拿走了,这时我就会觉得委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朝夕相处中我们渐渐习惯了老人的健忘和固执,也慢慢喜欢上了老人们的小脾气和孩子气。”说完,她便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去察看老人的休息情况,窗户有没有忘了关,天凉了被子有没有盖好……
设施齐全 环境温馨
在供养服务中心内还配备了台球桌、按摩椅等设备,供老人们娱乐放松,也会定期组织老人们练习写字、学习唱歌,极大地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集中供养服务中心的后院,还专门预留了一块地,地里种着玉米、花生以及各种各样的蔬菜,这是那些身体状况良好的老人们最喜欢的小天地,时不时就要拿上铁锹去地里铲上一铲。“在家里的时候,我们就种地,干活干习惯了,现在到了这边,生活又好,也没有什么事干,有这样一块菜地,可以打发时间,还可以锻炼身体,看到自己种的蔬菜长得好,心里也高兴。”次仁多杰老人说。
地里种的辣椒、白菜等蔬菜,经过厨师的精心加工,一道道新鲜美味的菜肴出现在餐桌上,吃着自己亲手种的菜,老人们觉得味道好极了。
不仅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老人们照顾得无微不至,社会各界也常常前来探望慰问老人们,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心和温暖。
养老是重要的民生工作,敬老爱老是责任,也是义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察隅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不仅凝聚着党和政府对老年群体的关心关怀,更折射出整个社会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护。福利机构标准化建设,让服务更有温度,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