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6 20:2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2021年6月初的一天,在细雨柔风中,西藏日报社“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采访组一行,驱车从察隅县城南下,赶往下察隅镇采访京都村的僜巴村落。
六月的下察隅镇芭蕉飘香、绿树成荫、鲜花吐芳,察隅河顺着峡谷潺潺流淌,两岸崇山峻岭苍翠如黛,葳蕤的森林雾气缭绕……走在下察隅镇的土地上,透过一张张笑脸、一件件服饰、一句句话语,我们追寻着历史的脉络,感受着僜巴村落的发展变化。
深厚的情谊
察隅,在藏语中称“杂隅”,“杂”有陶器、石崖、乱石等含义,“隅”即地区。如今的察隅人对此有了另一种解释: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僜人,俗称“僜巴”“僜巴人”。他们就生活在这片胜似桃源的地方。据介绍,僜人原来的意思是穷苦之人,如今的僜人早已经摆脱贫穷、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的幸福家园,缘起于西藏和平解放。翻阅历史资料,我们发现,早在70年前,解放军和僜巴之间就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1951年,十四军42师126团部队由云南进驻察隅后,团长高建兴派出一个工作组,长期在沙马、巴安通、洞通一带的僜巴村落开展工作。1952年初,工作组组长吴贤奎带领队员来到深山野林,动员僜巴下山居住。语言不通无法展开工作,吴贤奎为学好僜人语言,便住进僜巴人家,与僜巴一起生活、劳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他就能与僜巴流利交流了。随后在工作组的动员和帮助下,僜巴逐渐从森林往山坡迁移,在巴安通等地的山坡上修了房子,开垦了耕地,建起僜巴新村。与此同时,解放军在僜巴村庄和藏族村庄中,宣传共产党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要求当地群众不要欺负僜巴,不要抢僜巴地里的农作物,取消不准僜巴过溜索等旧规。成立桑昂曲宗解放委员会时,僜巴中的积极分子木觉被选为民宗委员;察隅小学成立时,4名僜巴小朋友入学读书;后来,政府部门还举办了僜巴青年训练班,培养僜巴干部。
1953年,察隅部队和桑昂曲宗解放委员会上报上级审批,经国务院研究决定正式改称僜巴为“僜人”。
历史的变迁
京都村位于察隅县西南部,下察隅镇东南方向,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距县城60公里,海拔1700多米,京都村是2001年沙琼村扶贫搬迁后形成的,为僜巴聚居村。全村现有农牧民26户、一个自然组共计111人。
我们到京都村时,淅淅沥沥的小雨湿润着这个恬然安静的小山村。一幢幢崭新的村舍错落有致地建于半山上,蓝瓦黄墙,依然保留了僜巴的传统特色,村中心有一条迎坡而上的宽敞水泥大道,整洁干净,两旁建有排水渠,渠边树木葱茏,鸟鸣阵阵;每一家、每一户都有一个院落,院内鲜花绽放,还有各种果树、蔬菜,一派祥和宁静……
当得知我们是来了解解放军进藏的情况时,“90后”村党支部书记廖泽路引导我们来到京都村村委会文化室,指着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为我们讲述僜巴新旧生活的变迁。
作为京都村的“新书记”,廖泽路告诉我们,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说,西藏和平解放后到上世纪70、80年代,僜巴村落的交通极为不便,没有像样的道路,房屋主要用木板搭建而成,当地群众辛苦一年也只能勉强混个温饱。
“老人们说,改革开放后,有的村民捕鱼、打猎,有的走出大山去城里打工,在那个年代,我们村里的能人阿鲁松家年收入就有几万元!”廖泽路介绍说。
谈起京都村的新气象,廖泽路告诉我们,以往村民都是靠天吃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勤劳的僜巴大力挖掘民俗文化,吃上了“旅游饭”,同时通过开展种植养殖、组织劳务输出等增加现金收入。2019年,京都村人均现金收入1.75万元,人均纯收入2.14万元。昔日贫困落后的僜巴村落实现了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幸福的笑容洋溢在群众的脸上。
阿胖的“致富猪”
每天早上七点,僜巴阿胖都要准时前往他那坐落在进村盘山路旁的僜香猪养猪场查看。
阿胖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近年来,采用“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阿胖雇佣贫困群众务工,传授养猪技术,贫困群众按股分红。据统计,阿胖的养猪场不但带动了京都村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每年还会补贴村集体3000元。
指着眼前的养猪场,阿胖说:“受市场影响,我经营养猪场的压力也比较大,但能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再苦再累我也要干下去。”
合作社起步阶段,阿胖把10头藏香猪放进山林,吸引野猪前来交配、繁殖,后期还要不断投放猪苗进山。“我们每天只给猪喂一顿苞谷面,猪吃完食就跑到山里。这样既确保猪不会走失,同时又能保证猪肉的品质。”阿胖说。
每年秋天,阿胖都要到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村民家中收购苞谷,确保大家每年都有固定收入。去年,养猪场光收购苞谷就花了7万多元。此外,村里还有20多人在养猪场工作,主要负责清理猪圈、锄草、拌猪饲料、喂猪等,每人每天不仅有160元务工收入,养猪场还提供一日三餐。一些长期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一年能挣2万多元,打短工一年也有4000多元收入。
阿胖说,今年,察隅县产业办向养猪场注入50万元扶持资金,用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他打算将养猪场的规模扩大至1000头,同时注册“僜香猪”商标,开办“僜香猪”熟肉加工作坊,生产腊肉、香肠等藏香猪肉产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以前我们僜巴在山上过着原始人一样的生活,是党和政府帮我们搬迁到山下,分给了我们土地、房子,还让我们的孩子上了学,我们也享受到了各种惠民政策,过上了好日子,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政府。”阿胖激动地说。
采访结束,从山上到山下,从落后到文明,从贫穷到富裕,这一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僜巴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在的僜巴正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让日子越过越好。
(记者 刘倩茹 益西加措 旦增 陈荷花 王珊 胡文 卢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