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30 21:2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采访组:吴书记,您好!西藏地处雪域高原,有着壮美秀丽的风光,但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贫困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这里。在您看来,西藏脱贫攻坚难在哪里?
吴英杰: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低于5度,高山峡谷多,这些因素导致贫困的多发和脱贫的高成本。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西藏面临着诸多困难挑战,突出表现为“六多、四少、三重、三高、一不足”。“六多”,就是“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多,高山峡谷和边远封闭地区多,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多,宗教消极影响多,各种高原地方病多,脱贫制约因素多;“四少”,就是具有劳动技能的人少,致富带头人少,科技支撑和科技人才少,有辐射带动能力的企业少;“三重”,就是持续长期全面稳定任务重,反蚕食和守土固边任务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任务重;“三高”,就是深度贫困县乡村占比高,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占比高,因病因残致贫占比高;“一不足”就是内生动力不足,自主脱贫能力不强。
西藏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群众出行非常困难。以前一些偏远的农牧区群众过的是溜索桥、走的是猴子路,通上的公路也是大坑小洼、颠簸不平,很多地方运输东西要靠人背畜驮,“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县与县之间走一个来回需要好几天。因为交通不便,经济也发展不起来,有的群众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连酥油茶都喝不上,更别说吃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了。一些群众住的房子条件也很差,到处都是土坯铁皮房,既低矮昏暗、不安全,又用不上电、喝不上干净卫生的水,许多还是人畜混居,看了以后着实让人心酸。2015年底,全区74个县区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区),还有44个是深度贫困县(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59万人,平均4个农牧民中就有1个是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62个百分点,脱贫攻坚任务之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采访组: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脱贫攻坚有哪些关心和嘱托?
吴英杰: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在地方工作还是到中央工作,都始终牵挂着西藏各族群众。1998年,他送福建省第二批援藏干部进藏,到农牧民群众家中做客、调研,嘘寒问暖,十分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浙江工作期间,他高度重视对西藏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那曲地区的援助,一直牵挂着那里的干部群众。2011年,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他带着党中央的关心关怀,又一次来到西藏同各族人民欢庆节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如一地重视、关心和支持西藏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嘱咐我们,由于西藏起步晚、底子薄、积累少,部分城乡居民特别是一些农牧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强调,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叮嘱我们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央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省市、中央企业顾大局、讲奉献、敢担当,把脱贫攻坚作为援藏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务,创新援藏方式、丰富援藏内涵、拓展援藏领域,从项目、资金、产业、人才、技术、就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为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能为我们想到的都想到了,能为我们做的都做了,拳拳之心、关爱之情,令我们十分感动,倍感责任重大。
采访组:西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的总体考虑是怎样的?
吴英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西藏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强调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局,根据形势任务变化,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从精准识别到脱贫摘帽,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70多个脱贫攻坚配套文件,每个配套文件争取做到因地制宜,兼顾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把抓落实、促攻坚工作导向树立起来,坚持目标标准,贯彻精准方略,压实攻坚责任,打造过硬队伍,完善督战机制,加强作风建设,扎扎实实地把各项攻坚举措落到实处。在推动具体任务过程中,我们始终用心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紧密结合实际,提出要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包括正确处理好农牧民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扶贫搬迁向城镇聚集和向生产资料富裕、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聚集的关系等,都是直接奔着脱贫攻坚去的,找准了脱贫攻坚的关键处和突破点,增强了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许多基层干部反映,“以前不知道扶贫工作抓什么、如何下手,处理好‘十三对关系’给我们教了方法,不再是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了”。
采访组:西藏脱贫攻坚取得了哪些成就?
吴英杰: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到2019年底,全区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接近1万元,所有已经脱贫摘帽的县漏评率、错退率、综合贫困发生率全部“归零”,群众认可度达到99%以上,连续5年在全国考核中被评为“综合评价好”。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前,西藏和平解放改变了西藏历史进程。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从黑暗到光明,从落后到进步,从贫困到富裕,更是从封闭走向了开放的新时代。和平解放,让西藏的制度一步跨千年;脱贫攻坚,让西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
农牧区面貌发生了广泛深刻变化。群众的吃穿住用发生了显著变化,食品消费由主食型转向副食型,年人均消费粮食下降126公斤、蔬菜增加23公斤;衣着从“一衣多季”转向“一季多衣”,支出增长一倍多;房屋由能居住转向安全有保障,人均面积增长26%;生活支出由单一转向多元,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近一倍,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168%;看病由“求寺拜佛念经”转向寻医问药,医疗保健支出增长51%。
改善了全区基础设施条件。现在西藏县县公路贯通,乡镇通畅率达到86%、建制村达到61%,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7%左右,绝大多数群众在家门口抬脚就能上车。主电网覆盖所有县城和主要乡镇,所有乡镇通光纤和4G网络,家家户户用上了方便充足的电,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通过电商把特色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易地搬迁的群众,现已全部入住新居,彻底挪了“穷窝”,拔掉了“穷根”。
提升了全区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现在全区青稞年产量达到83万吨,附加值不断增加,牦牛由“一季出栏”变为“四季出栏”,青稞牦牛酥油等由食品变成了商品,旅游业呈现出加快发展态势,乡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上千万人次,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壮大,累计外送电力超过65亿千瓦时,以前是花钱买电,现在是卖电挣钱。
采访组:当前,西藏已经从集中攻坚阶段全面转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阶段,下一步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请问目前阶段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吴英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2020年开始,我区脱贫攻坚全面转入巩固提升阶段。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分析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任务目标、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切实找准突破口、切入点、着力点,推动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
全力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水平。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重点发展产业就业,加强社区管理,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持续做好防返贫监测预警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人口、边缘人口等进行定期核查、动态管理,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预警帮扶,确保不发生系统性返贫。
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坚持以“两江四河”河谷区域为空间载体,以绿色生态和循环经济为发展导向,统筹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高海拔搬迁、河道治理、水电光电综合开发利用等项目工程,将河谷经济打造成促进农牧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推动西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大力提升乡村文明建设水平。坚持既“管肚子”又“管脑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四讲四爱”等教育活动,持续教育引导群众移风易俗,理性对待宗教,过好幸福生活;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积极推进“厕所革命”,着力建设美丽乡村;用好脱贫攻坚等生动教材,讲好脱贫故事,进一步增进“五个认同”,坚定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
有效提升农牧区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补齐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等方面的弱项,加强物流体系和冷链建设,切实解决好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与全国一道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物质基础。强化公益岗位扶贫属性,指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因事设岗、因岗用人,按“谁用人、谁管理”原则,强化贫困劳动力参与,规范公益岗位资金来源和使用分配,克服泛化福利化现象,防止政策“养懒汉”、变相发钱,让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切实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巩固村居“两委”换届成果,发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乡村振兴专干等作用,加大农牧民党员发展力度,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为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建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引导其担负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深入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思想教育、产业就业、社区邻里融入等工作,确保住得下、能融入、可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