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9 13:3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黝黑的面庞中透露出几分儒雅,这是普琼给人的第一印象。
2013年,普琼离开了工作6年的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回到家乡桑珠孜区甲措雄乡琼孜村,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从此,他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家乡的发展中,将“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带动引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啃下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让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
如今,普琼担任琼孜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已经3年。这位有着“书生”气质的村干部并不“文弱”,采访中,记者时常跟不上普琼“一路小跑”的脚步。琼孜村贫困群众早已甩掉了“贫困帽子”,但普琼仍然没有丝毫放松,他告诉记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根弦必须要绷紧了,不能有停一停、歇歇脚的想法,要认清目前的形势和困难,扛起责任、积极作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普琼家中,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普琼说,他除了经常看党的最新理论书籍外,最喜欢看的就是经济类和历史类书籍。最近,他还跟驻村工作队和乡村振兴专干学习计算机操作。“作为村委会主任,我必须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普琼说。同时,普琼还是日喀则市农牧民骨干宣讲员,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典故,让普琼在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宣讲和新旧西藏对比演讲时,用小故事讲清楚大道理,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引起农牧民群众的强烈共鸣,收到了良好的宣讲效果。
普琼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笔记。对于今年的发展,普琼思路清晰: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村民劳务输出,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和培养市场意识,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好河道清淤和防汛抗旱……
普琼说,虽然他的“大学梦”没有实现,但如今,在家乡的广袤土地上,他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梦想有了安放之处,越干越有方向,越干越有劲!
1997年,离进入大学只有一步之遥的普琼,因家里遇到变故不得不退学,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2007年,普琼经人介绍,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从事藏汉翻译和日常观测工作,在与院士、博士等专家打交道的6年时间里,普琼养成了勤奋、好学、严谨等品质。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普琼深刻认识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基层党组织强起来,脱贫攻坚才会实起来。作为村“两委”班子成员,普琼协助村党支部书记,一手抓党建一手抓脱贫攻坚,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实行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帮扶作用。普琼自己也成了村里9户贫困户的“亲戚”,经常上门解决困难、宣传政策、扶志扶智。
达瓦欧珠以前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子”“酒疯子”,一有钱就拿去喝酒,一喝完酒就耍酒疯,村里人见了他都绕道走。普琼为了转变达瓦欧珠的思想,踏破了门槛、说破了嘴皮,最终让他幡然悔悟,积极外出务工,日子越过越好。“这些年,普琼主任又是帮我找工作,又是照顾我家人,把我当亲兄弟一样,我不好好生活真的就对不起党的好政策,对不起普琼主任的一片好心了。”达瓦欧珠感动地说。
为了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普琼找准了贫困“症结”,开出了致富“良方”:一靠先进科技,二靠集体经济。
琼孜村是一个农业村,以种植青稞为主,由于管理粗放和科技含量低等原因,产量一直上不去。2017年,普琼积极对接桑珠孜区和甲措雄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在村里试种了600亩喜马拉雅22号青稞种子,并组织村民加强田间管理,当年青稞亩产便达900多斤,比过去翻了好几倍。2019年,琼孜村的喜马拉雅22号新品种青稞种植面积达到1700多亩,并再次喜获丰收。为了增加青稞附加值,普琼和村“两委”班子成员集思广益,动员全体村民办起了农产品加工合作社,2019年共销售52万斤青稞。如今,琼孜村正在想办法筹集资金,进一步扩大合作社规模和产品种类,让集体经济真正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
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如今的琼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村容村貌和村民精气神发生了大变样,但普琼为民服务、干事创业的初心始终未变。展望未来,普琼说,他将继续尽己所能,给村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