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目前西藏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57万亩

2019-12-17 20:46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为给青藏高原腹地乡土混播草地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我区在那曲实施了抗寒牧草驯化和草牧业示范项目。图为示范项目实施现场。记者 李梅英 摄

图为自治区农科院草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察看牧草生长情况。记者 李梅英 摄

近年来,全区各级农牧部门按照“政策引、项目推、技术促、典型带”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人工种草,走出了一条高原地区“种草养地、种草养畜、林草间作、沙固水聚”的草业发展之路。

目前,全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57万亩,初步形成了以“一江三河”流域为重点,涵盖藏东、藏中、藏南等区域的草业发展格局。草产业在部分地区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业态,成为拉动农牧区农牧业发展的新动能。

“目前,养殖基地发展所在村组种植青饲玉米达1000余亩,全程机械化作业,实现饲草产量3500余吨,每亩按市场价出售,村民可获3000余元收益。我们的饲草都是有机种植,不仅保护了草原,还带来了经济效益。”曲水县玉珠黄改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社长多布杰告诉记者。这两年来,该社动员入社群众开展饲草种植,实现种养一体化,打造出了一种集种植、饲养、销售为一体的养殖模式。

该合作示范社实现种养一体化是我区大力发展牧草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各级农牧部门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按照“政策引、项目推、技术促、典型带”的工作思路,坚持“立草为业、草业先行”,大力发展人工种草,走出了一条高原地区“种草养地、种草养畜、林草间作、沙固水聚”的草业发展之路。

目前,全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57万亩,其中紫花首蓿等多年生饲草面积占20%以上,初步形成了以“一江三河”流域为重点,涵盖藏东、藏中、藏南等区域的草业发展格局,草业发展势头良好。

牧草种植面积稳步增加

强化顶层设计、做好草业发展文章。2015年,原自治区农牧厅组织编制了《西藏草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6年,自治区政府确定,“十三五”期间建设100万亩饲草基地。今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肉牛和奶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计划到2022年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80万亩。

近年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不断优化草产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大力推广人工种草,保障饲草料供给。各地根据畜牧业生产发展需求和自然条件等资源,科学定位、认真谋划,切实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同时,通过引种示范,对一年生、多年生禾本科、豆科、菊科等适宜不同区域种植的上百种饲草料品种进行筛选,其中稳产高产品种已有数十种。适应性牧草种子生产和野生牧草驯化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我们以草业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围绕解决西藏草地生态畜牧业、草地生态安全建设关键技术,主要开展优质高产牧草品种选育、饲草高效栽培、优质草产品加工与高效利用、天然草原恢复与重建、人工草地种植、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等研究。”区农科院草业所副所长王敬龙介绍说,2012年12月底,自治区唯一一家集科研、生产、技术推广为一体的草业科学研究机构正式成立。

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武俊喜说:“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全区的人工种草开展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在拉萨市林周县和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康马县以及拉孜县等都有人工饲草种植的项目。”

林周县卡孜乡牧民次仁拉姆说:“用自家种植的牧草喂养牲畜特别好。夏天喂草后,奶产量特别大,草晒干之后可以储备起来过冬,冬天喂这个草不仅奶量不减,而且对牲畜健康繁殖帮助很大。对我们牧民来说,种植的牧草浑身都是宝。”

……

近年来,我区各市地依托区内外科研院校、企业等部门技术力量,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方式,引进优质牧草种子、栽培技术、农业机械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种草各环节关键技术的含量。

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产量、效益不断提高。苜蓿覆膜穴播、禾豆混播、青饲玉米青贮裹包及机械化种植收获加工等现代种草技术逐步推广应用,我区干草单产达到400 公斤/亩以上,青饲玉米产量平均4吨/亩,河谷地带首蓿种植每亩纯收入达1250元,藏南青饲玉米每亩纯收入达1500元,比种植粮食作物亩均增收500余元。

此外,针对人工种草项目国家投资标准较低,种草效益较差的实际,为改变“年年种草不见草”的现象,充分提高各地种草的积极性,我区自2012年开始,提高人工饲草地建设标准至1500元/亩。同时,将“十三五”人工种草项目建设标准提高至1000-1200元/亩。“种好草、养好畜”的认识不断深入人心。

加快培育农牧区新动能

近年来,为提高种草效应,实现农牧区优势资源互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注重发挥资金投入集聚效应,项目集中安排在拉萨、日喀则和山南等市河谷县区集中连片建设,实施适度规模种植,探索我区农牧结合、草牧并举、草畜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拉萨市林周县与城关区和当雄县分别签订购草供销协议,将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

2016年,昌都市首次实现饲草跨县交易,交易量达到220吨。

日喀则市与那曲市坚持错位发展、协调共进原则,签订了“南草北调、草畜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草牧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在合作初期,日喀则市每年向那曲市供应饲草不低于2万吨。

各市地坚持把饲草种植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引导种养大户、致富能手成立种草、农机等专业合作社。拉萨、日喀则和昌都等市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探索建立了生产经营模式“三三制”,即三分之一作为防抗灾饲草储备,三分之一用于合作社发展规模养殖,三分之一进入市场销售回笼作为滚动发展资金,推动草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草产业在部分地区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业态,成为拉动农牧区农牧业发展的新动能。拉萨市林周县通过项目区群众土地流转种草、参与牧草种植管理等增加现金收入1000余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27人,真正让草产业带动了一方发展,富裕了一方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