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3 10:12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贫困人口从9237人减少至30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4%,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检查同意——白朗脱贫摘帽。
如何脱贫摘帽?又如何防止返贫?产业怎样壮大?老百姓又怎样能得到最大实惠?
短短两年多时间,白朗县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
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提出的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的要求,围绕日喀则市委、市政府“6677”总体工作思路,白朗县把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富民强县的根本手段,以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产业强县为目标,以珠峰有机“种养+”业为重点,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主线,立足资源特点,大力实施产业兴县战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科技支撑、金融撬动、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
在“谋”上用心,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白朗,平均海拔3900米。每年雨季,从连绵群山上汇流而下的雨水,夹杂着泥沙注入雅鲁藏布江最大支流——年楚河,河水顺势奔流而去,在白朗县境内画出“S”形曲线,浇灌出一片肥沃的土地。
1998年,白朗审时度势,作出了发展果蔬产业的决定,一路走来已经20年,但仍面临产业发展基础弱、底子薄、规模小的尴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经核查,2016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946户9237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成为白朗县委、县政府头等大事。
思路决定出路,谋定而后动。在充分调研后,白朗县按照自治区和日喀则市的总体要求,逐步理清了发展思路。
“将白朗打造成为珠峰有机“种养+”业重要承载区、聚集区、示范区、引领区,确定万亩有机果蔬、万亩有机青稞、万亩有机枸杞、万亩饲草与规模化养殖‘四个万亩’的产业发展重点,着力实现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市场化发展,使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根本支撑。”白朗县委书记陈昊展望未来,掷地有声。
大格局要有大手笔,循着这一思路,白朗县邀请中国农科院、西藏农科院、山东农科院专家编制产业发展规划。
方向明则路子清。围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白朗大力推进“政府搭建平台、平台集聚资源、资源服务产业”,先后成立重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实业开发公司、扶贫开发公司、绿色蔬菜发展公司,设立重点产业园区和基地,制定重点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和发展基金,集中发展重点产业。
戏台已经搭好,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产业强县的序幕在年楚河畔慢慢揭开。
在“引”上发力,外引内联互利共赢
抓产业必须拓市场,拓市场必须靠企业。如果说政府规划和服务是“筑巢”,那么招商引资就是“引凤”。
如何引得“凤归巢”?白朗打出了招商引资组合拳。
首先,做到高效服务,围绕“对标一流服务,打造优质环境”,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实行专班服务、定期调度、一事一议,实现服务客商“零距离”、办事效率“零延误”、项目入驻“零障碍”、生产经营“零干扰”, 强化保障,不断优化企业经营环境;
其次,积极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依托援藏招商,创新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社会化招商等方式,引入国家级龙头企业山东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以及上海孙桥溢佳集团、中农圣域农业科技等企业落地,建设项目达7个,总投资14.64亿元,实现了优势资源与优秀企业、优势产业有效对接。
龙头企业已“入巢”,产业发展恰似圆规,以点带面,同心圆越画越大。
全县登记注册家庭农场6家、种养殖大户945户,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至128家,年河乳业、旺达食品等一大批本地企业壮大发展,以农牧民群众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产业经营体系快速形成。
白朗县委副书记、县长赤列朗杰介绍,白朗坚持创新产业经营模式,以建设示范型、龙头型、链条型、集群型产业为方向,全力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县域产业发展,大力推行“蔬菜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采用订单专供、农超对接、农贸对接、电商运营等方式开拓市场,推动形成统一供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服务、统一平台销售的产业化经营方式。
2017年,白朗县仅果蔬销售收入就达1.64亿元,群众户均增收达3545元,占农牧民收入的18.8%。
在“扶”上思考,拓宽渠道形成合力
前些日子,白朗县万亩枸杞生态观光产业园进入采摘期。两年多来,经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昔日的荒滩“变身”生态园,成功栽培的7000余亩枸杞目前已果实累累。
然而,万亩枸杞生态观光产业园的成功,也得益于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大好政策。
“政府在金融政策上给予我们大力帮助和倾斜,让企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活力。”万亩枸杞生态观光产业园负责人曾令静感慨。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动脉”。没有资金,发展产业只能是“望洋兴叹”。
赤列朗杰告诉记者,为解决资金难题,白朗县改变以往单一依靠国家投资的模式,整合政府资金、信贷资金、政策性基金、民间资金,盘活资金、扶植企业。
——抢抓国家大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政策机遇,先后争取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资金5.37亿元,争取援藏资金364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3000万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建立4500万元的产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
——借力金融政策推动发展,加强与区市各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力度,打通金融“绿色”通道,落实产业信贷资金1亿元,加速了白朗农牧产业现代化步伐;
——借助财政资金推动发展,探索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投融资模式,吸纳民间资本,激活“游资”潜能,2017年以来,共引入社会资金6.26亿元投资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投资新格局。
一系列务实举措,有力推动了产业,成为了白朗县增收支柱。据统计,2016年以来,通过产业发展,白朗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2600元以上,直接带动就业2.5万人次,劳务收入7900多万元,带动4071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500元以上,为756名贫困群众提供长期就业岗位,年人均增收5万元以上,兑现产业分红393万元,产业扶贫对脱贫贡献率达60%以上。
今朝蓄势待发,来日必将破茧成蝶。“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产业强县,我们旨在让更多群众吃上‘产业饭’,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红利。”陈昊语气坚定,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