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持续改善民生:幸福感更强 获得感更多

2017-10-23 10:0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01.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持续改善民生,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图为琼结县下水乡赞巴村扶贫搬迁点,群众高兴地在自家新楼前合影。(资料图片)本网记者 次旺 摄

“过去人和牲畜混居,卫生环境差,经常生病。现在人畜分开,干净的自来水通到了家,村村都有健身设备,生活越来越好。”昌都市八宿县白马镇珠坝村村民嘎玛泽培高兴地说。

珠坝村的变化,是我区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按照“努力使全区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始终秉承爱民、利民、惠民理念,坚持每年将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重点向农牧区、弱势群体倾斜,全力办好民生实事——率先实现十五年免费教育,率先实现“双集中”,率先实现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补齐教育短板,为培育更多人才厚植沃土

7月12日,日喀则市昂仁县的仁增曲桑同学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昂仁县位于雅鲁藏布江上游,依托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这里走出了许多优秀学子,仁增曲桑的两个哥哥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走进“象牙塔”。

“近几年,我区在普通高考招生计划中设立了‘贫困专项计划’和‘农村专项计划’,向农牧民和困难家庭考生倾斜,今年农牧区考生占比达到八成。”自治区教育考试院院长康良华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把教育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着力解决学生“愿上学、能上学、上好学”的问题,为农牧民和困难家庭子女圆了上学梦。目前,西藏已建成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15年免费教育体系,农牧民子女享受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政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还可以免费上大学。

“‘三包’和免费教育让学生家长没有负担,学校也注重合理制定营养膳食标准,酥油、糌粑、蛋、奶、蔬菜、水果等食品都经过科学搭配,家长只需要把孩子送到学校,之后的生活、学习都不用操心,学校的入学率一年比一年高。”拉萨市林周县中学教师贵桑多吉说。

内地西藏班是西藏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办32年来已经为自治区培养输送中专以上人才近4万名,为藏家学子铺就了一条“知识的天路”。如今,随着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西藏的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和内地西藏班一样的优质教学。

秀巴山下,年楚河畔,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内,一幢幢崭新的学生住宅楼成为学子们的骄傲。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沪藏教师携手合作,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三大考试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高考的文理科上线率都达到100%,重点本科和普通本科上线率在全区名列前茅;中考部分学科平均分接近90分;小学学业水平名次从原先全市35名提升到第5名。

这一切,得益于上海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40名教师的艰辛付出。在日喀则一年的援藏时间里,40名援藏教师结合当地教学实际,编写完成了《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教科研白皮书》和20多本校本教材,更为下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告别缺医少药,农牧民求医路天涯变咫尺

“王大夫,明天我去卫生所找你看病。”走在日喀则聂拉木县城,王永峰听到最多的是这句话。这已经成为藏族同胞向援藏医生预约看病的独特方式。

王永峰是烟台组团式医疗援藏团队中的专职医生。援藏期间,他们从各科基础知识及常见病、多发病的查体、诊断、治疗开始,每名专家配备2-3名当地医护工作者,通过“一带一”“一带多”的方式进行培训,逐步为当地培养了一支“撤不走”的医疗队。

“援藏医生到来后,县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患者明显增多了。以前经常去日喀则市或定日县看病的村民,也会留在县里治病,减少了奔波之苦。”聂拉木县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格桑占堆说,现在县乡的居民几乎能认出每名援藏医生。

通过两批324名援藏医疗专家的奋斗,医疗援藏从“输血供氧”转向“造血制氧”,偏远地区农牧民群众的求医之路天涯变咫尺,“1+7”受援医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医疗事业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让各族群众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要求。截至2017年初,全区乡镇卫生院藏医药覆盖率达89%,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2%。在援藏医疗队的无私奉献援助下,全区等级医院创建取得历史性突破,人才培养取得可喜局面,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医院管理改革阔步前进。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时代备受关注的领域,在地广人稀的西藏,互联网更是给传统医疗增添了腾飞的翅膀,就医流程重新优化组合,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牧民群众,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看病难”的问题。

依托互联网医疗,现在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优质医疗服务。今年年初,山南贡嘎县江塘镇江塘村巴桑次仁刚出生8个月的孩子,通过远程超声会诊,由北京的高敬大夫诊断出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幸亏早诊断出来,不然就耽误了。”巴桑次仁说。

推进社会保障,幸福生活保障网织得更牢更密

走进山南市乃东区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老人们有的转着经筒,有的捻着羊毛,三五成群地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聊天。

说起当初的入住经历,70岁的边觉坐在床上笑得合不拢嘴。“刚开始住过来时我实在是睡不着。可住了一两天后,我就再也不愿意回去了。以前条件很艰苦,哪住过这么好的房子。”

边觉过去是个牧民,无儿无女,也没有老伴,还有高血压。老人住的房子,是两人一间的“标准间”,面积40平方米左右,带独立卫生间,藏床、桌子、储物柜、电视机一应俱全,每间屋子都配有供暖系统。供养中心里,还建有医疗室、活动室、餐厅、爱心超市、临终关怀室等公共设施。

边觉是2015年6月首批试入住的80多名老人之一。如今,这里已经成了212名五保老人安度晚年的幸福之家,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有87岁。

供养中心院长边巴卓玛说,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从设计、规划、选址到服务,都充分结合了当地的民俗习惯。供养中心对老人包吃、包住、包穿、包医、包葬,有专门的护理人员照顾。

“幸福养老”工程是山南市十大民心工程之一,目前全市共有13所五保集中供养中心,实现有意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100%。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征求五保户孤寡老人意愿后,把分散在乡村的1.14万名老人聚到县以上供养中心集中供养,让他们享受到更好的生活保障。

“多年来,自治区民政厅在‘爱民、利民、惠民’的工作理念下,大力推动民生改善项目建设,尤其关注‘一老一小’这一社会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特殊人群,以‘双集中’供养为基础建立起民生保障新模式,提高了民政公共服务管理和保障能力。”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孙军山说。

完善的医保政策让越来越多的西藏农牧民群众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党和国家的恩情比天大,要不然,卖掉家里的房子也不够治病的钱。”2013年,巴桑的丈夫次仁强巴被查出胃癌,前后两次住院治疗花了将近23万元,经医保报销后又申请到大病医疗救助金3.8万元,总报销比例超过了90%。

截至目前,西藏五保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人数达1.9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各项社会保险参保300多万人次,逐步完善了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方式,进一步建立了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治等制度,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相互衔接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姜国杰表示,2017年,自治区财政计划安排300亿元,继续将资金向农牧民倾斜。“未来,我们将继续把民生改善放在发展首位,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补上教育短板,摘掉缺医少药帽子,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