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6 07:2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施工间隙正在休息的工人们 新华社北京3月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黄勇贤 王希)在西藏一个海拔约4700米的工地上,温州人陈治荣谈起工作条件的艰苦,苦笑着说,他妻子去年来探亲,刚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不得不离开这里回家。
陈治荣的妻子从温州平阳县出发,经过单程达3000多公里的路程,才赶到丈夫工作的地方——距离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160公里的米拉山隧道工地。
米拉山海拔5018米,藏语名称叫“甲格江宗”,意为“神人山”,位于西藏工布江达县境内,是拉萨与林芝市的分界山。山坡上常年积雪,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5摄氏度。
米拉山峰上的藏族民居。民房后面不远处,就是隧道施工工地 陈治荣的妻子本想住上一段时间,陪陪常年离家在外辛苦工作的丈夫。但到了工地后,因为高原反应严重,头疼得受不了,她不得不第二天就匆匆离开。
在海拔约4700米的地方施工,不要说做体力活,就是走路吃饭都要慢一些。因为高原缺氧,工人们三班倒施工,每工作4-5个小时就轮休。为了确保工人安全,隧道口设置了制氧机,及时为里面的工人输送氧气。
米拉山隧道南北向横穿米拉山,全长约5720米,进口海拔4752米,出口海拔4774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长公路隧道。
隧道2015年4月1日开工,总投资约19亿元,是拉林(拉萨-林芝)高等级公路的一部分,是西藏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
米拉山隧道出口 根据规划,拉林公路是自治区公路网主骨架和西部大开发省级公路连接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公路交通跨越式发展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
整条公路改造完成后,拉萨与素有“西藏江南”之誉的林芝市之间的行车时间将比现在的约8小时缩短近一半。
更重要的是,公路建成通车后,将形成以拉萨为中心,辐射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等城市的“3小时经济圈”,极大地改善西藏的交通物流条件,促进西藏各地区的经济和旅游发展,显著改善当地民生。
米拉山隧道进口 隧道工程目前已完成约63%的工程量,其中左洞推进3150米,右洞推进3200米,每天双方向可推进两三米,预计将于今年9月30日前贯通。
隧道通车后,过往车辆将不用再绕行米拉山口20多公里的路程。比起原通行线路,可以缩短行车时间约半小时。而且可以彻底解决冬季道路结冰,行车翻越米拉山的安全问题。
施工工地外景 为了修建这个隧道,1000多名工人及技术人员已经工作了将近2年。工程一年365天几乎不停工。为了按期完成工程,工人们今年春节期间只放了三天假。一些新来的工人实在适应不了,刚到不久就走了。
今年40岁的陈治荣在西藏高海拔地区已经工作将近4年。作为施工现场主管,他曾在送走妻子后,又一直工作到农历春节除夕夜,才赶回家里与家人团聚。大年初五,他又赶紧返回工地上班。
在隧道里施工的工人 陈治荣的经历并不鲜见。跟他一起的工友不少人都有相似的经历,很多人甚至即使离家很久了,也不敢让家人去探亲。
工地的一线工人年龄最大的不超过45岁,更多的是“80后”和“90后”。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大伙儿一起坚守在工地,保持着乐观的精神面貌。
年轻的小伙子适应性比较强。他们很多人都有高原作业经验,参加过修建海拔3700米的拉日铁路。但即便如此,很多人仍然感觉身体难受,主要是晚上睡不着觉,容易头疼。
工人们居住的工棚 项目总监办总监杨杰介绍,为解决隧道里面的软岩变形等问题,工程需要大量使用钢结构保护隧道,因此工程用钢量是普通隧道的2到3倍。
寒冷的气候和地质条件,甚至让工程设备也扛不住。500kw的发电机,在米拉山上发电量不如平原地区;同样的装载机,在隧道内只能发挥平原地区作业时六成左右的功效。
同时,米拉山地质破碎、围岩差、涌水多、岩层变化频繁,各种施工工法变动大,不适应机械盾构法,只能采用人工操作,人力配置是平原地区的1.5倍。
工人们穿着泥迹斑斑的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和口罩干活。他们每施工一会儿,就要把冻僵的双手放到热水里面泡上一会儿,才能又开始干活。往往工作一两个小时,就需要出隧道活动下身体取取暖。
十二局项目部总工程师张品说,建成的隧道可抗8级地震,使用寿命将达到100年。
隧道周边的环境保护是工程的重点内容之一。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施工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进行。
一条奶牛溜进施工场地,在路边休闲地站着,望着不时过往的车辆和行人,毫无惧色
距工地不远的草场上,有牧民在放牧牛羊 负责环境监理的项目部生态技术负责人孙宏昌说,米拉山隧道段主要植被为高寒草甸,生态环境脆弱,附近经常有白唇鹿、岩羊等国家保护动物出没。
为了把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工人们对施工范围内的高寒草甸进行剥离、养护,并进行了生态恢复植草试验。工人们都接受了野生动物保护教育,施工现场每隔1公里还设置有动物迁徙通道。(图片均由记者黄勇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