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1 09:1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在措勤县扎日南木错鸟岛上,成群的候鸟翩翩起舞。记者 摄
一个多月前,西藏日报《阿里项目建设为红柳“让路”》的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为了不伤害一片红柳丛,阿里地区调整雅莎灌溉工程设计方案,为此不仅延长了工期,还增加了施工的成本和难度。
“水渠为红柳让路”,是我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一个缩影。
今年10月5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拉萨市调研项目建设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绿色发展、文明发展,推进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大贡献”的重要指示,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狠抓制度建设,完善环保规划,严格环保执行,切实保护好西藏的碧水蓝天。如今,生态和环保,已经成为我区发展进程中最响亮的关键词。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回望过去的五年,我区发展的脚步,始终与“美丽”同行。
保护优先——
高原生态屏障功能稳定向好
每年初冬,在被誉为“拉萨之肺”的拉鲁湿地,随处可见成群的黑颈鹤、黄鸭在悠闲地觅食和栖息。
目前,西藏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面积占到了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拉鲁湿地和全区许多自然保护区一样,保护措施不断细化、保护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功能进一步扩大。
前不久,自治区水土保持局与西藏城投公司签订了一项关于“市政项目建设同时预防水土流失”的协议。目的是让市政建设的相关单位树立水土保持意识,预防水土流失。
像这样的措施,还有很多很多。
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以来,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我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保护先行、生态先行,已经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报告显示:高原生态屏障功能稳定向好,西藏仍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一组组权威数据是最有力的注脚——
高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近20年来,高原生态格局的变化率低于0.15%。地面植被覆盖度呈小幅度上升,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占全区国土比例66.5%,生态系统结构改善;
沙化面积减少,工程区风沙治理成效显著。防沙治沙工程实施之后,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71万公顷,年均减少1.53万公顷。极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转化。雅江河谷(曲水—桑日段)典型观测区的统计结果表明,灾害性沙尘天气由2000年的85天下降至2014年的32天;
退牧还草促进了草地恢复,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工程区内植被覆盖度比工程区外高9.9%至22.5%,平均提高16.9%;
农牧区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幅提高,农牧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新型清洁能源使用率达65.6%,减轻了对林草生态系统的破坏;
天然林与自然生态区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0.9%。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受保护湿地面积430.8万公顷,占全区湿地面积的65.98%。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种群数量增加显著;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向好。生态系统水源调节作用波动中提升,工程实施前后相比增加了2.65%,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稳定保持;生态系统防风固沙作用开始发挥,主要风沙区沙化强度减弱;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2.56%,固碳功能稳中有升。
绿色发展——
释放生态文明建设“红利”
绿色发展,制度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2009年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查通过《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规划总投资155亿元,实施三大类10项工程。截至2015年7月,《规划》已落实投资71.2亿元,启动了3大类10项工程建设。
近年来,我区先后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规章,逐步建立起具有西藏特色的环境法制体系,使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逐步迈入了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形成了有法可依的良好局面。
在一直严格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一支笔”审批的基础上,从2014年起,自治区每年对全区74个县级政府环保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等挂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环保成效。
雅鲁藏布江流经山南市百里长的沙化地带,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一片片杨树、沙柳把一座座沙丘“牢牢地踩在脚下”,万顷绿洲锁住百里沙。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贡嘎机场航班的起降受风沙天气影响越来越小。”机场工作人员感叹。
让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过程,享受到生态保护的成果,是我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妙笔”。
南木林县艾玛乡达荣村村民欧珠,当护林员快3年了,每月有1300元工资,其中500元是绩效。除此之外,参与植树,每天还有120—150元的收入。欧珠说,每到植树季节,艾玛、多角、卡兹乡各村群众都踊跃前来。
作为典型的绿色产业,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最能说明问题。截至2015年底,全区旅游经济就业总人数达到32万人,其中农牧民9.7万余人。预计“十三五”末,旅游经济就业总人数达到50万人,农牧民参与旅游人数达到19万人,参与旅游服务的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
厚植根基——
永续生态文明发展未来
世界湿地日、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我区早已深入人心,“节能、低碳、绿色发展”的理念蔚然成风。
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说,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最根本的是要保护好高原上的土壤和水,首先是不能污染,其次是不能破坏,源头保护是最重要的。
自治区水土保持局局长易云飞说,西藏绝大部分属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土层浅薄、抗蚀能力极差,地表土层具有“不动不流失,一动大流失”的显著特征,水土保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记者从自治区林业厅造林处了解到,我区优先调运和运用本地种苗,种植本地优良乡土树种,发挥本地优良树种的积极引导作用,全区生态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作为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十三五”时期,我区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西藏,确保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坚持生态兴藏、生态富民,保护与发展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以保持和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线,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着力建设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未来几年,我区将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按照国家筑牢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西藏的要求,重点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
持续推进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的实施,把《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抓手继续推进;
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和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工程对生态的破坏;
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凡是涉及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开发、大规模土地整治的项目,必须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和环境准入标准,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提高森林、草原、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加大重点功能生态区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建立矿产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考核,进一步完善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的评价体系,增加在资源消耗、环境损害、节能减排、生态效益等方面评价指标及考核的权重,强化指标的约束。同时,进一步落实各级党政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实行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