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迎接第九次党代会特稿】科学发展助西藏经济腾飞

2016-11-08 10:1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badqc6b133_s.jpg

林芝市巴宜区布久乡甲日卡村农民在收割麦子。记者 旦增 摄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内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常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不断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开创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2016年9月3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全区各级各部门一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循环低碳的道路,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如果说,全面小康是一幅绚丽的图景,那么,科学发展就是描摹这幅图景的画笔。

春风吹过千山绿。从三江大地到雅砻河谷,从羌塘草原到狮泉河畔,“小康”正在万里雪域高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铺展成真实而美好的科学发展图景。

特色优势产业正成为发展“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效益,特色就是竞争力。西藏的科学发展之路,优势正在于“特色”二字。

“提升一产,充分发挥特色生物资源和农畜产品优势,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壮大二产,大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能源和矿产业,支持发展民族手工业,加快推进高原特色食品、特色药品、特色饮品产业化,推动工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做强三产,充分利用西藏丰富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发挥独特优势、突出高原特色”,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培育壮大特色农牧业、矿产、能源、藏医药、旅游、文化、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原特色品牌。

如今,特色优势产业正成为西藏经济发展新引擎,越来越多的高原特色产品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八方游客来到西藏。

“西藏好水,世界共享”。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力培育天然饮用水产业,产能突破300万吨,发展态势强劲。“西藏好水”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多个品牌矿泉水荣获国际大奖。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食饮品业、建筑建材业加快发展。青稞啤酒抢滩国内市场,5100冰川矿泉水走向国际市场,高原牦牛奶牵手国家举重队……越来越多的西藏特色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特色优势产业正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随着自治区打造“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十二五”优势特色产业布局的实施,西藏优势特色产业核心产区建设如火如荼,初步形成了藏中粮经饲、奶、绵羊、藏猪藏鸡复合产业带,藏东北牦牛产业带,藏西北绒山羊、绵羊产业带,藏东南藏猪藏鸡、藏药材和林下资源、干果产业带,城郊蔬菜产业带和青稞、牦牛、藏系绵羊、绒山羊、藏猪、藏鸡、藏药材、林下资源、蔬菜、奶牛、马铃薯、林果、茶叶、冷水鱼14个特色农产品产区的“五带十四区”的特色农产品区域格局,西藏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正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一条特色产业链逐步拉长、拓宽。

农牧业特色产业建设,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带头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规模经营、订单经营、专业经营、统一经营等理念深入人心,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成为农牧民增收和农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

高原特色产业发展让农牧民心头暖意融融,更加坚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倾力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天上西藏并不遥远,人间香巴拉就在眼前。”作为世界上少有的一块净土,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等独一无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别具特色的雪域文化,使西藏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长期以来,中央在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西藏旅游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围绕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自治区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发新型旅游产品,积极打造旅游升级版,精心培育“高山、雪域、阳光、藏文化”旅游品牌,推出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南伊沟、鲁朗林海、“五寨”、纳木错、札达土林等为代表的旅游景区,布达拉宫、大昭寺晋升5A级景区;实景剧《文成公主》实现常态化商业演出,随着全区各地民间节庆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推出和品牌的提升,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完善,国际知名度日渐提高,迎来旅游业全新的长足发展黄金期。

交通曾是制约西藏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被誉为“徒步者天堂”的西藏林芝墨脱县,由于气候、地质等原因,一条羊肠小道曾是进出墨脱的唯一道路,每年封山时间长达半年以上,能进入墨脱的旅游者寥寥无几。

2013年,墨脱县正式通行公路,墨脱旅游人数呈几何倍数增长。

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的开通,更是带动了西藏旅游业向腹地发展。青藏铁路、拉日铁路将沿线青海湖、可可西里、大昭寺、布达拉宫等景区连接起来,向“横跨喜马拉雅山大景区”的构想迈进一大步。

自治区旅游业商会会长尼玛扎西表示,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林芝、阿里、日喀则机场相继通航,西藏交通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进一步拉近西藏与其他地区的距离,西藏旅游也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地处雪域高原的西藏逐渐揭开神秘面纱,每年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游客进藏观光。今年1至9月,接待游客突破210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287亿元,同比增长25.9%。

随着交通线路的日益畅通,现代旅游服务业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农牧业,成为西藏经济增长的绿色引擎。

2014年9月,以“人间圣地·天上西藏”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在圣地拉萨拉开帷幕。首届藏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世人打开了一扇展示西藏新形象新风貌的窗口,同时也为推介交流和打造西藏旅游文化升级版提供了一个高端平台。2016年第三届藏博会招商引资取得了重大成果,签署投资项目146个,合同投资额1084.3亿元。项目涵盖高原饮用水、特色矿产业、特色生物科技、特色旅游、农业产业等。

西藏,正按照建设拉萨国际旅游城市、林芝生态旅游大地区“两个旅游中心城市”,开发茶马古道、唐蕃古道、新藏和中尼(印)旅游文化廊道“四条旅游文化廊道”,构建拉萨、日喀则、山南历史文化旅游区,林芝森林生态旅游区、昌都香格里拉旅游区、阿里神山圣湖古格遗迹旅游区、那曲羌塘草原生态旅游区“五个旅游产品集聚区”,打造东环线、东大环线、西环线、西大环线、南环线、北环线“六条旅游精品环线”的战略布局,蹄疾步稳地迈出建设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坚实步伐。

青山绿水不再寂寞,蓝天白云尽显商机。伴随旅游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走旅游路、发旅游财、吃旅游饭”,小康路子越走越宽广。

非公经济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西藏连续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正是非公经济的壮大和崛起。

“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零注册、轻税赋、强支撑、少检查、重激励”,2011年召开的全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商联工作暨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大会,明确了西藏发展非公经济的工作思路。随后出台的《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制定出台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加大政策、资金、人才、基础、环境、信誉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酌情给予信贷倾斜;设立非公有制创业种子资金,鼓励创业者积极开拓市场……

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简政放权、削减审批、降低门槛的政策落地,西藏市场主体迅速增加。中广核太阳能开发公司、新希望集团、科创控股有限公司等国内数百家企业纷纷“抢滩登陆”西藏,千亿大单纷纷投向雪域高原。

在西藏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非公经济发展依然是重点,也是亮点。放宽准入、平等对待、扩张总量、提升规模、消除所有制偏见、打破“玻璃门”、“弹簧门”等隐性障碍……各项利好政策激励着非公经济快马加鞭走向春天。

2015年以来,自治区出台了简化住所登记手续、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试点“三证合一”、“先照后证”等制度。下放登记权限,除上市股份公司和外商投资公司外,其他企业可就近到辖区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清除了影响市场主体创业兴业的“绊脚石”,充分激发了大众创业热情和市场创新活力。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6.79万户,经济总量已占全区各类市场主体的96.95%,注册资本超3900亿元。2015年提供就业岗位86.17万个,比2010年增加52.67万个,同时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50%,成为解决城镇、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西藏正逐步成为企业逐财生利的“价值洼地”。

青稞酒、酥油茶、哈达都是西藏文化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西藏各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近年来,一批批具有本土特色的非公经济发展迅速,打破了市场瓶颈。在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藏天佑德青稞酒业在短短两年的建设投产中,年平均销售完成2.7亿元,实现利润1.1亿元,实现税金4200万元,解决当地就业人员107人。

新常态,新征程。万里雪域高原,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记者 黄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