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3 17:49 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0
|
||||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南市各县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依托地域优势,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将雅砻特色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独具雅砻特色的脱贫攻坚路。 日前,记者走进山南市社区、乡村,去感受那里脱贫攻坚取得的实效。 脱贫致富靠双手 6月25日,记者走进山南市加查县兴旺藏式编织厂缝纫车间时,该厂负责人次仁卓嘎正在给学员们传授缝纫技术。 次仁卓嘎是个心灵手巧的人。2008年,能干的她创建了藏式编织作坊。2013年,在县扶贫办的帮助下,投资30万元购进了缝纫编织设备,扩大生产,成立了编织厂。 可谁又能想到,她原本也是一名贫困户。她不会忘记,正是当地政府组织的一次到拉萨参观学习的机会改变了她一家的命运。2008年到拉萨参观学习卡垫制作技术后,她就暗下决心:要用双手改变命运,创造幸福的生活。 次仁卓嘎是一位懂得感恩的人。如今她的编织厂不仅带动了30多名贫困户转移就业,还先后举办了培训班8期,培训学员280人,学员来自加查县各地的贫困家庭,还有不少残疾人。 今年50岁的索朗多布杰是加查县加查镇垄巴村的贫困户,因为腿有残疾不能进行强体力劳动,此外家中还有年迈多病的母亲,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困难。自从跟次仁卓嘎学习编织技术后,他家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告诉记者,靠手工编织,他一个月能实现现金收入2000-3000元。这更让他坚定了“双手改变命运,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念。 “去年,我们还参加了中国妇女手工制品博览会。现在,产品销路不是问题,我们的产品不仅销到了区内各地市,还远销江浙等地。”次仁卓嘎兴奋地说。 同样,山南市乃东区民族哔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员工们也通过手工编织改变了命运,告别了贫困。去年,该合作社年产值达195万元,他们制作的藏装、围巾、披肩等民族手工艺品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合作社不仅能帮群众脱贫致富,还能把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真是再好不过了。”该合作社负责人扎桑如是说。 闯出幸福新生活 人们都说,曲松不适宜藏药材种植。可洛桑金巴偏不信这个邪。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2013年,从西藏藏医学院毕业后,洛桑金巴揣着梦想在曲松县琼嘎村开始了藏药材种植。期间有过失败,有过痛苦,但他从没有考虑过放弃,硬是靠着苦劲和巧劲闯出了一条在海拔3750米的地方种植藏药材的成功之路。 如今,他的创业团队已从最初的9人,发展到现在的17人。“他们都是贫困户,我要用事实告诉他们‘幸福生活靠闯,等是等不来的。’”洛桑金巴自豪地告诉记者。 如今,琼嘎村的群众仅靠出让土地经营权就可获得现金收入。但洛桑金巴“管”得又宽了一点,他“要求”土地经营权出让者参加田间管理,走共同经营、共同致富之路。“这样,他们又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此外,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勤劳致富的观念。”洛桑金巴说道。 今年55岁的仓木觉过去靠种两亩地生活。他告诉记者,种青稞只能解决吃的问题,要想脱贫致富好似痴人说梦。现在,他仅靠出让土地经营权,一年就可以获得3000元的现金收入;除此外,在地里干活,他一天又有80元的收入。这样,一年下来,他就增加现金收入近3万元。 “现在,合作社共种植藏药材540亩。生产的药材主要销售给山南市藏药厂。此外,我们也注重与区内外的商家合作,去年我们参加了广交会、尼泊尔交易博览会,很多商家都表示要与我们合作的意愿。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种植范围,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洛桑金巴兴奋地对记者说。 教育产业共托举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近年来,山南市实施的“十大民心工程”圆了众多家庭的大学梦,贫困山区的农牧民子女不再为上学而烦恼,群众都称这是民心工程、暖心工程。 山南市洛扎县是边境县。大山的阻隔让这里的孩子更多了一份走出大山的期盼。 洛扎县洛扎镇嘎波社区低保户巴珠有两个“争气”的孩子。老大扎西卓玛在西藏大学上大学二年级,老二扎西顿珠今年参加高考,且成绩不错,报了区外著名的大学。两个孩子上大学,可他一点都不愁。他告诉记者,孩子们上大学,学费根本不用家里出,只要拿缴费单据到县教育局报账就可以了。 帮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这一保护政策圆了孩子们的梦,更暖了群众的心。 洛扎县海拔高,树木难以成活。但勤劳的洛扎人与天斗、与地斗,硬是种出了大片树木。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制氧机”,护林员们可用心了。 从2010年开始,金卓多杰就开始担任洛扎镇吉堆村护林员,负责村里1185平方米树林的巡山工作。 6月27日,记者来到该村时,天降小雨,与记者进行完简单的交流之后,金卓多杰执意要进山转转。他说:“今年雨水多,得密切观察,稍不注意就可能出事。” 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洛桑卓姆告诉记者,靠看护树林,金卓多杰一年有6800元的收入。这是他们一年的主要收入,他的妻子赤列群宗是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此外,他们也没有孩子,家庭收入主要靠金卓多杰。 除了护林,金卓多杰还要种3.7亩地。“地里种的都是青稞,产的粮食除了解决我们俩人的吃饭问题外,还能卖点钱,生活已经好多了。”59岁的金卓多杰是个要强的人,这与他当过兵有关。在他看来,护林就是村里交给他的“命令”。他的任务就是护好林,护好改变群众生活的树林。 “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我市今年计划每个县、区至少要组建一家残疾人合作社组织,且加大培训力度,帮助他们靠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共梳理“十三五”时期产业脱贫项目7大类554个子项目,总投资79.9215亿元。根据自治区首批产业脱贫项目资金安排,初步筛选出2016年7大类58个,总投资7.85亿元,可带动4000余人脱贫。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山南市扶贫办党组书记王联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