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4·25”地震灾区的民生关怀: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6-04-26 11:05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强烈波及西藏日喀则市和阿里地区,给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

怆然回首,“4·25”地震已过去一年了,灾区的老百姓生活还好吗?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了地震灾区,一览浴火重生的灾区群众谱写的壮丽华章!

过去的365个日夜中,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灾区干部群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校园内书声琅琅,医疗得到全面保障,基础设施全面动工,民房重建如火如荼,边贸有序恢复……灾区崛起于废墟之上,升腾起新的希望!

生活有保障

一切为了群众,尽心尽力帮助群众,是“4·25”地震灾区群众一年来的最深感受。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物质发放;无论是抢险救援,还是转移安置;无论是抢救生命,还是灾后重建,群众至上、群众第一的理念贯穿始终、落在实处。

灾情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抢救群众生命放在第一位,争分夺秒抢救受伤人员。各项救援物质第一时间发放到群众手中,保证了受灾群众有帐篷住、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被盖、有医看。

在吉隆县吉隆镇热玛村走访中,记者见到了刚满一岁的“地震宝宝”卓玛。在简易安置房外,小卓玛正高兴地和妈妈巴桑及哥哥姐姐玩耍。

原来,2015年4月25日,快要临盆的巴桑早已住进了吉隆镇医院,一脸幸福的等待着第4个孩子的降生。

在一阵剧烈晃动中,巴桑和其他病患及医护人员一起跑到了镇里帕巴寺广场。还没来得及庆幸,巴桑感觉肚子开始剧痛,她知道,孩子就要来到这个世上。

经过一阵忙碌,“地震宝宝” 卓玛安全出生。为保障母子安全,镇医院医护人员就把巴桑和孩子安置在救护车里。

在倒塌的老房旁,巴桑一家建了简易房。卓玛也在简易房里一天天长大,定期接受医疗下乡巡诊队的检查。如今,一岁的她经常把“妈妈”挂在嘴边,身体非常健康,偶尔还会做一些调皮的动作,惹得一家人哈哈大笑。

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不论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还是灾区群众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为让受灾群众过一个不冷的冬天,各县乡干部、驻村工作队、驻地军警等积极投入到过冬安置中,各显神通,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暖冬行动”,使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

来到吉隆镇干部职工周转房,记者看到,这里住的没有干部职工,而全是受灾群众。吉隆居委会的“三老”人员曲宗就住在这里,地震中180平方米的房子塌了,她在帐篷安置点里住了近6个月。

“正当我为如何过冬而发愁时,镇里让我搬到周转房住。”据老人说,2015年10月份,她和其他受灾群众共98户搬到了吉隆镇干部职工周转房。

在40平方米的周转房里,各种家具齐备、生活物资齐全。“床、被子等全是发的,大多数生活物资也是发的。”老人告诉记者,“房间光线很好,还有烤火炉,整个冬天都很暖和,比在帐篷好多了。”

2015年10月,异地转移安置的樟木镇受灾群众505户1758人,全部从帐篷临时应急安置搬进了樟木镇小区保障房。小区内警务室、金融服务点、幼儿园、商店等一应俱全。群众高兴地说,住在这里啥都不缺,我们的生活有保障。

定日县按照受灾群众过渡安置相关精神,采取“拆二固一”、“借房安置”、“投亲靠友”、“修建简易房”、“安排廉租房”等方式对灾民进行过渡过冬安置,及时向灾区调运发放救灾帐篷5255顶,救灾口粮36万余斤等救灾物资,投入17万余元用于修建简易房。

事事有人管

一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已转入恢复重建阶段,广大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恢复有序,灾区医疗、教育、生产等各项工作全面有序铺开。

在桑珠孜区樟木小区临时医院,护士扎桑正在为前来看病的群众拿药。距离扎桑进樟木镇医院工作已有5年,她早已习惯了忙碌的日子。如今,扎桑跟其他4名医生安置在樟木小区为群众看病。

“我们医疗室里基本医疗器械都很齐全,可以满足小区内群众的基本看病需求,做到了小病不出社区。如果遇到需要住院的大病,我们也会帮助联系,将病人送去市医院优先诊疗。”扎桑告诉记者。

在樟木小区医疗室,共有5名医护人员,平均每天要接待20多个来这里看病的樟木小区居民,常见的感冒、腹泻等门诊全免费。

60岁的尼玛平措老人是聂拉木县樟木镇夏尔巴人,他每天都会来医疗室量血压。“我在立新村生活了一辈子,到了海拔高的地方有些不适应,小区里的配套很齐 全,每天早晨我都会出来散散步,到医疗点量血压,去健身器材那里锻炼锻炼。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么好,我一定要养好身体,多活几年。”老人信心满满地说。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大灾之后还能照常读书上学,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儿。

在吉隆镇,无忧无虑的镇完小学生们为这个灾后重建“大工地”增添了一份朝气。2015年5月3日,距离地震8天后,吉隆镇完小347名学生在帐篷中复学,国旗冉冉升起在废墟中,琅琅读书声响彻峡谷。

随后,学校加紧对受损建筑的评估与加固修复。2015年9月2日,同学们告别近半年的“帐篷教室”,重新搬进了教学楼。

在校长久美眼中,孩子们的安全和学业是头等大事。为此,学校请专业人士,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加强班主任作用,起好带头表率。针对地震中学生书本 书包丢失的问题,老师们冒险进仓库取出书本文具。在伙食上,将以前的一荤一素改为二荤一素,全校老师分3个组帮忙做饭,全力保障学生三餐。

久美告诉记者,接下来学校将再次开启“帐篷学校”,直到新教学楼完工。原来,在灾后重建中,专门投资1700多万元用于吉隆镇完小的重建,包括新建3层教学楼、教工宿舍、塑胶跑道、校园绿化硬化,建设一座更美丽更漂亮的学校。

“灾难之后,我们仍要继续生产生活,而且要比以前更好!”聂拉木县门布乡年多村副村长次仁欧珠讲道。

次仁欧珠家4口人,收入来源主要是种地和打短工。地震中,他家的房子严重受损,为此,一家人有过担忧。但在党和政府的帮助关怀下,次仁欧珠积极投入到恢复生产中。如今,他已把地都耕好,只等下种子。

看着111.5平方米的新房地基,次仁欧珠高兴地说:“有党和政府帮我们建新房,我很高兴。可以就近打短工,增加现金收入,还听说有产业扶贫,我相信,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好。”

发展有依靠

一年前,曾经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如今已焕发活力、生机勃勃。

仅仅一年时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灾区干部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实际行动奋起自救,用勤劳的双手重建家园,迈向新生活。

一年多不见,现今35岁的贡嘎旺姆已然成了吉隆县吉隆镇边贸带头人。

作为吉隆居委会人,拥有中专学历的贡嘎旺姆做边贸生意已有3年多。“以前都是小打小闹,养家糊口。”贡嘎旺姆说,地震带来灾难,也唤起搏一把的雄心。

震前,有樟木口岸的边贸商人转战到吉隆,给贡嘎旺姆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她受雇于一名樟木镇边贸商人。在此期间,贡嘎旺姆偷师学艺,摸清了门道。

紧接着,贡嘎旺姆开起了自己的边贸公司——西藏热索渥进出口边贸有限公司。“虽然地震影响了生意,但整个去年也有400多万元的营业额。”贡嘎旺姆说,只要开了头,会慢慢好起来。

在政府的帮扶下,办理边民证、学习边贸政策知识,贡嘎旺姆对边贸越来越有心得,生意也越来越顺手。光今年4月中上旬,她就交易了20多辆车的货物,而且还聘请了5名尼泊尔员工。

“如今,整个吉隆镇参与边贸的群众不多,我希望自己能帮到更多的乡亲,带出更多本地人参与到边贸中来发家致富。”贡嘎旺姆说。

在灾后重建如火如荼进行中,广大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为重建家园贡献力量,同时也在其中增加现金收入,学习锻炼劳动新技能。

吉隆镇嘎玛村是吉隆县的灾后重建试点村,如今工程进展顺利,全村45户房屋主体工程已接近尾声。

自年后开工以来,嘎玛村民就积极参与施工。施工队与村里协商雇佣小工,平均每天有150元的收入。

村民罗布次仁就是其中的一员。最开始,他是挖地基的小工,如今则是打砖工。“工资比挖地基时高,打一块砖有7毛钱,多打多得,每天能有200元左右。”罗 布次仁高兴地说,“比以前光靠种田和采集林下资源强多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有3000多元收入,更重要的是学到一些简单技术,以后出去打工就容易多 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定日县长所乡班久村,就有20多名村民在重建中打工挣钱;聂拉木县亚来乡土龙村村民也都参与到重建之中,据村民米玛次仁说,“每天能有130元收入”……

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主动出击,加强对灾区群众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以提高群众就业能力,并把专场招聘会开到受灾群众安置点里,为广大受灾群众提供暖心服务。

已在鸿达建设有限公司上班数月的樟木居委会村民拉巴告诉记者:“我每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加上老公开车的收入,全家人生活稳定且幸福!”(陈志强 王杰 玉珍 扎西顿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