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3 09:3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从此西藏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 大道。5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亲切关怀下,在温暖的祖国大家庭里,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 迹。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紧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迈入了发展快车道。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300多万各族儿女,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 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为引领,认真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边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大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 安,在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上阔步前进。
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藏民族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当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一洗百年耻辱之时,西藏社会依然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完全背离了中国和世界进步潮流,曾为辉煌的中国历史、 中华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的西藏人民渴望融入时代的潮流,变革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勇于历史担当,从维护和保障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符合 西藏实际、反映人民愿望的政策措施,在西藏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制度,推动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黑暗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度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20世纪40年代,当人类社会经过两次工业革命进入现代文明之时,西藏还实行着黑暗、腐朽、残酷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西藏人民遭受着世所罕见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人身奴役,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农奴在经济上被盘剥得一贫如洗。占人口5%的官家、贵族、寺庙上层僧侣三大领主及其代理人占有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河流和大部分牲畜,而占 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他们在苛繁的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乌拉差的剥削下,无法度日,只好向三大领主借高利贷,子子孙孙也无法还 清。在重重剥削下,农奴贫穷得只能带走自己的影子。
农奴在政治上遭受残酷的压迫。农奴一出生就是领主的奴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终身被束缚在领主的庄园里。为了维护农奴主阶级的统治,三大领主用 《十三法典》、《十六法典》等极其野蛮的法律,维持社会秩序、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农奴实行鞭笞、颈枷、剁手、割鼻、挖眼等酷刑。
在封建农奴制下,西藏社会停滞不前、百业凋零。《圣武记·西藏后记》记载,清乾隆二年(1737年)理藩院统计,西藏达赖、班禅所辖地区共有喇嘛 31.62万人以上,而当时西藏(不含今昌都市)共有人口约109万。到20世纪50年代初,西藏人口依然徘徊在100多万,200多年间几乎没有增长。 西藏人口的平均寿命只有35.5岁,文化教育被贵族、寺院垄断,文盲占总人口的95%。
封建农奴制度的崩溃是历史的必然。已故十世班禅大师曾指出,西藏封建农奴制的黑暗、残酷比中世纪欧洲的农奴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 旺晋美在回忆中说:“记得40年代,我同一些知心朋友曾多次交谈过西藏旧社会的危机,大家均认为照老样子下去,用不了多久,农奴死光了,贵族也活不成,整 个社会就得毁灭”。封建农奴制度只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广大人民群众在死亡线上挣扎,一个奴役人民、失去民心的制度,苟延残喘只是暂时的,灭亡则是必然的。
——和平解放开创了西藏历史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天,避居青海的十世班禅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拥护中央人民政府,要求人民解放军早日解放西藏。鉴于西藏历史和现实情况,中央决定采取 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1950年10月昌都解放,打开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门。1951年5月23日,中央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 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根据协议,解放军进藏部队从西南、西北、云南和新疆四路进军西藏,于1951年 10月26日胜利进抵拉萨,受到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和僧俗群众两万多人热烈欢迎。随后进抵各边防要地,从此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羁绊,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 定了基础。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拉萨举行,中央派遣陈毅副总理率领中央代表团前来祝贺,从此西藏有了一个带政权性质的协 商办事机构,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
——民主改革实现了西藏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对西藏社会制度改革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和极为宽容的政策,耐心等待和劝说西藏地方上层统治集团主动进行改革,并给予充分的时间。但 是,西藏地方上层反动集团却错误地认为中央的让步是软弱可欺,为维护既得利益和特权,一意孤行,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蓄意违反《十七条协议》,策 划了一系列分裂祖国的活动,直至1959年3月发动全面武装叛乱。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西藏人民根本利益,中央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与西藏人民一道平息了叛乱, 解散了西藏地方政府。
民主改革摧毁了封建农奴主阶级的政权,建立起人民政权,为百万农奴当家作主提供了政治保障,为自治区的建立奠定了政权基础。在人民政权之下,西藏凡年满 18周岁的公民,不分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民族、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民主改革废除了《十三法典》、 《十六法典》和一切封建特权,实行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西藏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宪法规定,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既享有普通省级行政区制定 地方法规的权力,又享有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西藏人民的特殊权益得到了充分保证。
——西藏自治区成立为西藏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开幕,301名农奴出身的县长、区长、乡长、党支部书记,以及工人、教师等各行各业的代表 参加了大会。西藏自治区及其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并选举产生了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明确了奋斗目标。拉萨3万名各族干部群众举行了庆祝大会,热烈欢呼翻身农奴 当家作主,热烈欢呼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西藏自治区的成立为全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保障。自此,西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 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实施后,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被淘汰,生产资料归人民所有,生产力得到全面解放,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创造力进一步激发, 整个社会的生产经营走向正轨,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全面实施,不仅巩固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而且从法律制度上维护了祖国统一、领土完整。通过一系列固 边稳边兴边富边的政策措施,构筑起了维护祖国统一、维护边疆稳定、巩固国家边防的铜墙铁壁。
——中央关怀、全国支援为西藏发展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时刻关心西藏各族人民。50年来,仅对西藏的财政补助就超过6000亿元,占西藏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93%。以毛泽东同志为 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西藏人民完成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实现了翻身解放,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西藏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前提。以邓小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制定了新时期西藏工作标准,带领西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改革开放,加快了西藏现代化建设步伐。以江泽民同志为 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谱写了“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的新篇章,助推西藏经济高速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 藏稳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建设工程,吹响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号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的 重要指示,明确了“依法治藏、长期建藏,争取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引领西藏人民成功实践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不断创新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推动西藏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持续良好,社会局势和谐稳定,边防日益巩固。
举全国之力支援西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和体制优势,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成员亲如一家情同手足的具体体现。援藏工作在帮助西藏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 约、改善民生、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年来,对口支援西藏的有关省市、中央部门和中央大型骨干企业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 际需要出发,突出民生改善、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三个重点”,从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方面不断加大援藏力度。截至2014年底,共派出7批近6000 名干部进藏工作,累计投入资金252亿元、实施援藏项目7615个,涉及农、林、牧、水、电、交通、能源、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城镇建设、基层 政权建设、农房改造、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援藏工作助推了西藏产业发展,增强了西藏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书写了血浓于水 的崭新篇章。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
5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创举。 2014年,西藏生产总值达920.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65年的3.27亿元增长了68.5倍;一产增加值达91.64亿元,比1965年 的2.23亿元增长了5.9倍;二产增加值达到336.84亿元,比1965年0.22亿元增长了380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4.51亿元,比 1978年2.45亿元增长了147.8倍;进出口总额达22.54亿美元,比1965年的0.02亿美元增长926.7倍;公路里程达75470公里, 比1965年的14721公里增长4.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016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59元,比1965年的456元、108 元分别增长了47.3倍和67.1倍;卫生机构达1430个,比1965年的193个增长6.4倍。床位数达12024张,比1965年的1631张增长 6.4倍。卫生技术人员达12946人,比1965年的2424人增长4.3倍;人口总量达317.55万人,比1965年的137.12万人增长了 1.3倍;人均寿命达68.2岁,比1965年的35.5岁提高了0.9倍;婴幼儿死亡率从1965年430‰降低到2014年的16.81‰;1965 年的青壮年文盲率达95%,2014年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西藏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勇挑新时期赋予的历史重担,尊重和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与各族干部群众戮力同心砥砺奋进,坚定不移地贯彻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和“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俞 正声主席“依法治藏、长期建藏,争取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扎实推进西藏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如今的西藏,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稳 定、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民生改善、生态良好、党建加强、边疆巩固的良好局面。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的重要指示,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 三产大发展”战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全区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不振。受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经济上行压力加大。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稳增长、调 结构”,破解发展难题,发挥自身优势,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14年,西藏生产总值达到920.83亿元,比2011年的605.83亿元 增长了0.39倍;一产增加值达到91.64亿元,比2011年的74.47亿元增长了0.12倍;二产增加值达到336.84亿元,比2011年的 208.79亿元增长了0.57倍;三产增加值492.35亿元,比2011年的322.57亿元增长了0.3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产值 364.51亿元,比2011年的219亿元增长了0.66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252元,比2011年20077元增长了0.33倍;公共财政预算 收入历史性地达到124.27亿元,比2011年的54.76亿元增长了1.27倍。各项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截至目前,公路通车里程7547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954公里、民航旅客吞吐量315.14 万人次。墨脱县通车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拉贡公路实现了西藏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拉林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青藏铁路建成结束了西藏没有 铁路的历史,拉日铁路通车、拉林铁路开工将西藏铁路运输推向新阶段;1965年北京-成都-拉萨航线开辟,打破了世界屋脊的“空中禁区”,现已建成贡嘎、 和平、米林、邦达、昆莎5个机场,开通航线48条、通航城市29个。西藏航空有限公司与尼泊尔合作成立了“喜马拉雅航空公司”,为西藏航空业进入国际市场 开辟了广阔空间。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成就斐然。2012年底,实现行政村全部通电,基本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2014年底,随着藏木等大型水电站建成发电,我区电力装机总 容量达169.7万千瓦。日喀则太阳能光伏电站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可满足10万户农牧民用电需求。世界海拔最高风电场——那曲高海拔实验风电项目实现并网 发电。川藏电力联网工程、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的建设让西藏电网不再孤网运行。
现代通讯体系更加健全。截至目前,全区光缆线路长度达到9.7万公里,74个县(区)、668个乡镇通光缆,乡镇通光缆率为97.8%;实现了5261个 行政村移动信号覆盖。互联网用户达147万户、普及率为37.4%,电话用户达327.7万户、普及率为106.6部/百人。现在的西藏已进入卫星、光 缆、网络、信息新时代。
特色产业发展迅猛。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药业、高原绿色食(饮) 品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等富有西藏特点的特色产业体系。建成多个高原无公害瓜果基地,主要城镇蔬菜产品夏秋两季自给率85%以上,藏鸡、藏香猪、木耳、核 桃、松茸、蘑菇、天麻、牦牛乳业等农产品逐步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打响了“西藏好水·世界共享”的天然饮用水产业战略品牌,产量突破30万吨。民族手工 业蓬勃发展,品种超过2000种,江孜地毯、杰德秀围裙、昌都铜雕、拉萨金银铜器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藏药加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企业 全部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品种1600多种。打响了“人间圣地·天上西藏”旅游品牌,2014年接待游客1551413人次,实现旅 游总收入2039989万元,分别比起点时1980年的3525人次、131万元年增长了4405倍、15571倍。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百幅唐卡 工程、百种藏汉文对照惠民图书、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等文化产品广受好评,《魅力西藏》、《解放、解放》、《金色家园》等26个文化艺术精品获国家奖 项。
非公经济异军突起。坚持“放心、放开、放宽、放胆、放手”,低门槛、零注册、轻税赋、强支撑、少检查、重激励,推动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2014年底,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达13.98万户,上缴税收163.06亿元,占全区税收的93.25%。
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一路一带”战略大好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建设藏青工业园区,融入西北经济圈。建设西藏(成都)科技 孵化器,融入成渝经济圈。加强与援藏省市和援藏国有大型企业的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施面向南亚的陆路贸易大通道建设,与印度、尼泊尔等周边国家的友 好合作进一步加强,建设吉隆、樟木、亚东、普兰和日屋口岸,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升级26个边贸市场。2014年,全区进出口总额为22.55亿美元,实际 利用外资1.59亿美元。全区边境贸易总额为19.82亿美元,是1993年的222倍。
——社会局势持续和谐稳定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毫不动摇做好长治久安基础工作”和“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始 终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坚持依法治藏,坚持抓早抓小抓快抓好,先后采取十项维稳举措,构建起了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
夯实和谐稳定的群众基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自2011年开始,坚持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街道)四级联动,每年选派2万多 名优秀干部进驻5465个行政村(居委会),完成好建强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拓宽致富门路、开展感党恩教育、办好实事好事五项重点任务。深入开展“党 员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自治区党委常委和省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每人联系1个县、1个村、1座寺庙和2至3户农牧民群众,全区5.6万名 科级以上党员干部与14万多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8.6万余件。深化“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工作,紧紧围绕“十联”任务,牢牢把 握服务群众、依靠群众这个关键,以联户平安、联户增收为主要内容,引导城乡居民以5至10户为一个联户单位,共建立联户单位91369个,覆盖80余万 户、300余万城乡居民,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600余起。
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城镇网格化建设。自2011年开始,先后在全区所有地(市)、县(区)建设698个便民警务站,打造了一张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 安全、处处方便群众的便民服务网,集治安巡控、接警处警、交通管理、服务群众、动态掌握、法治宣传、备勤处突于一体的便民警务站,方便了群众、震慑了不法 分子。在全国率先实现固定电话、手机、网络、微博真实身份登记,落实网吧、酒店等公共场所上网实名制,实现网络空间可管可控。
防患于未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油气、炸药、雷管、管制刀具及制造爆炸物品原材料管制力度,实行经营销售实名登记和公安机关证明制度,严防漏 管失控。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专防群防相结合,强化党政军警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机场、车站、铁路沿线、加油站、油库等重点部位的巡查,严防不 稳定事件发生。扎实推进“民声大走访、矛盾大调解、隐患大整治”活动,建立乡镇(街道)服务管理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 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当前,西藏群众安全感位居31个省区市第一,拉萨市公共安全感位列38个主要城市第一。
——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发展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把西藏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典范”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牢牢把握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切实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和 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打牢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通过编写通俗易懂的教材、开展大规模宣讲、每年9月集中开展“民族团结月”等方式,推进 民族团结教育“进机关、进农牧区、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寺庙”。建立覆盖自治区、地(市)、县(区)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民族团结作为 一项重要内容,面向青少年和干部群众开展教育。制定地方性法规,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 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大力使用民族干部,培养民族团结带头人。按照“政治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标准和“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 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好干部要求,全面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2014年底,7个地(市)中4个地(市)委书记 是藏族干部,74个县(区)党政一把手中有80多名藏族干部,694个乡镇(街道)党政正职中均配有一名民族干部,建立了一支以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为 主的后备干部队伍。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与汉族干部并肩战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也把民族团结的行动带到各 族群众之中。
培育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为全社会树立标杆。自2012年开始,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召开1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团结模范集体2089个、 民族团结先进个人3224个。努力把西藏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典范,2014年,我区有22个单位、33名个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拉萨市成为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区、市、盟)”试点单位。大力推进各民族深度融合,涌现出“拉萨民族团结大院”等一大批典型和家庭,成为各族人民坚持民 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团结的榜样。
大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不让一个兄弟掉队。西藏自治区除藏族外,还有门巴、珞巴、纳西等少数民族和僜人、夏尔巴人等少数人口,设有纳西族、门巴族、珞巴族 自治乡9个,由于自然和社会历史等原因,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的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为促进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进步,自治区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至 2014年底,累计投入资金24亿元,实施项目2000多个,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宗教和睦佛事和顺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宗 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把寺庙作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把广大僧尼作为公民、亲人和朋友,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 宗教活动场所以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
利寺惠僧政策保障和睦和顺。大力推进寺庙“九有”工程,所有寺庙基本实现有领袖像、有国旗、有路、有水、有电、有广播电影电视、有通讯、有报纸、有文化书 屋。将僧舍维修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维修改造僧舍近3万间,极大改善了僧尼的修行和生活环境。将全区寺庙僧尼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寺庙僧 尼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每年免费为在编僧尼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在全区45座较大寺庙统一建养老院,关爱老僧 等弱势群体。
法制宣传教育推动和睦和顺。在全区寺庙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和以弘扬历代高僧大德“爱国爱教、遵规守法、弃恶扬善、崇尚和谐、祈求和平”为主题的法制宣传 教育活动,组织爱国爱教宗教界代表人士,深入偏远寺庙、乡村讲经说法,宣传党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引导广大僧尼和信教群众以戒为师、以信为本,遵规守 法、正言正行。开展和谐模范寺庙暨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创建评选活动,定期在自治区、地(市)、县(区)三级联动表彰奖励和谐模范寺庙和爱国守法先进僧尼,先 后表彰和谐模范寺庙3586座次,爱国守法先进僧尼14.5万余人次,让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激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僧尼维护祖国统 一、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界人士培养促进和睦和顺。复建西藏佛学院,开设尼姑部,在10座重点寺庙学经班基础上挂牌成立10所西藏佛学院分院,高标准开展藏传佛教阐释工作,大力 培训边远寺庙僧尼,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十届自治区政协换届工作中,宗教界政协委 员历史性地达到115名。根据国家宗教事务局《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自治区出台活佛转世指导性意见,进一步规范活佛转世管理工作,加大新转世活佛 的寻访、甄别和认定、审批力度,已有60余名新转世活佛按历史定制和宗教仪轨得到政府的批准认定。
如今的西藏,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宪法和法律保护。藏传佛教1700多座宗教活动场所、4.6余万僧尼潜心修研佛法,4座清真寺、4000余伊斯兰教 信徒虔诚地做礼拜,1座天主教堂、700余信徒自由地做弥撒。藏传佛教寺庙学经、辩经、晋升学位、受戒、灌顶、诵经、修行等活动正常进行。信教群众家中普 遍设有经堂或佛龛,转经、朝佛、请寺庙僧尼做法事等宗教活动从未间断。
——人民生活大幅改善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的重要指示,围绕各族群 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坚持每年办好利民惠民的“十件实事”,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 居。
就业有充分保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拓展,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对残疾人就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群众就业机会不断增加。2014年,城镇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新增就业4.3万人;农牧区转移就业98万人次,大学生毕业保持较高就业率,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教育有充分保障。建立起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完整的教育体系。1985年开始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农牧民子女实 施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在此基础上,又在全国率先实现学前教育、城乡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15年免费教育,建立起了涵盖学前至研究生 阶段较为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应助即助”。2014年新增幼儿园109所,改扩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350所,拉萨教育城投入使用。大力发展“双 语”教育,巩固完善双语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双语教育质量,促进各学段双语教育有效衔接。
基本公共医疗服务有充分保障。完善了藏医、西医、中医相结合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797个(含村卫生室),床位12024张, 卫生人员2669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达12946人,实现了“一村一卫生室”。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惠及全体群众,连续11年提高补助标 准,到2014年人均经费为380元。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完成2819例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免费救治工作。2014年全区孕产妇住院分娩 率达85%,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分别为108.86/10万、16.81‰。西藏受碘缺乏危害人群占全区人口70%以上,通过政府补贴、配送食用碘盐方式,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
基本生活有充分保障。2014年,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员达260.6万人次,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月人均540元和年人均2150元,近 37万城乡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面建设五保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工程,2014年7月农牧区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年人均3650元,5945名 孤儿得到救助,集中收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月人均不低于1000元。
精神文化生活有充分保障。藏语文在广泛使用中不断与时俱进,藏文字符计算机编码通过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藏文编辑系统、激光照排系统、电子出版系统广泛应 用。藏语文精神文化产品不断丰富,2014年,全区共有藏文杂志14种、藏文报纸10种。藏语广播节目3套,全天播音时间49 小时30分钟。藏语电视节目1套,全天播出时间24 小时。每年译制藏语电视节目1300多小时,译制电影节目80部,藏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文化素质显著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弘扬, 自治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覆盖全区的文物保护体系、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全区现有各类文物点4277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自治区级 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86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格萨尔、藏戏被列入联合 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9项,自治区级323项,地(市)级109项,县级939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68名,自治区级350名,民间藏戏队147支。随着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工作的进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 支撑。
应对灾害有机制。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是该区域180多年来级别最高的一次地震,震中距我区日喀则市吉隆县边境仅43公 里,波及到我区19个县区、造成14个县区受灾,近30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03.02亿元。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 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李克强总理、俞正声主席、刘云山常委、张高丽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 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生命至上、救人第一,高度负责、靠前指挥,党政军警民协调联动,全力以赴、扎实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 胜利。创造了近年来该区域震级最高(8.1级)、死亡人数最少(27人)的历史记录;没有因次生灾害造成1人伤亡,没有发生1起意外事故;受灾群众得到妥 善安置,有住处、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伤病能医、有就业、有学上、有娱乐、有安全感,情绪良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灾后重建工作正在科学有序推进。
生活条件大幅改善。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5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16元,46.03万户、230万农牧民圆了 “新房梦”。农牧民、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33.8平方米、28.9平方米。人口数量达到317.55万人,人均预期寿命为68.2岁。基本实现乡 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农牧民安全饮水、用电问题基本解决,乡镇和建制村通路率分别达到99.7%、97.4%,建制村通邮率达到90%,广播、电视人口 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4.78%、95.91%,农村通邮率和行政村通公路率分别达到90%、95.78%。实现拉萨城区居民供暖全覆盖,完成那曲镇、狮 泉河镇供暖工程。农牧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商品配送中心覆盖率达100%,乡镇商贸中心覆盖率达15.16%,农家店在 县、乡、村覆盖率分别达100%、97.37%、94.08%。
——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坚持把保护环境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重保护,努力保护好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保护好“世界最后一方净土”,切实筑牢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依法推进生态建设。《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将青藏高原冻融区作为全国八大生态建设区之一,专门规划、建立保护措施。《西藏生 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计划投资155亿元,争取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西藏自治区编制实施了《水土保持规划》、 《生态功能区规划》、《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生态环 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明确规定绝不引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和企业,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美国前总统卡特在为《走进西藏:生物多样 性与保护事业》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这样评价西藏的环境保护事业:“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可以将40%的面积划出用于自然保护?要扭转一个濒 危物种不断减少的数量又谈何容易?然而勤劳的西藏人做到了。”
实施重大项目保护生态环境。启动雅鲁藏布江、拉萨河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项目,编制完成“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规划,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 124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增至18个县。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及雅鲁藏布江流域的28个县实施退耕还林工 程,造林面积8.37万公顷。开展公益林补偿和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2014年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7.8亿元。 建立曲水、扎囊、日喀则、狮泉河治沙试验示范区,按照以草定畜的原则,划定轮牧期和禁牧区,建设人工草地,改良退化草地,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保护区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 居全国之首。建立22个生态功能保护区、9个国家森林公园、10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地质公园、16个风景名胜区,各类湿地面积600多万公顷,居全国首 位,活木蓄积量居全国首位。有141种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其中国家级125种。到目前为止,西藏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西藏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基 本没有受到污染,江河、湖泊水质全部为I、II类,水和空气质量处于全国前列,全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持续良好。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保障”的重要指示,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保证,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不断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活动,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 头脑,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严守党的政 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绝对忠 诚。强化反分裂斗争纪律,在维护祖国统一、开展反分裂斗争这一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认识统一、表里如一、态度坚决、步调一致。认 真开展以“忠心对党、真心为民、清心律己、公心用权、用心干事”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
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自治区党委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着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体系、骨干队伍、活动场所、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了党的基层工作全覆盖。 把有限的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不断夯实基层工作力量,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把党组织建在机关事业单位、农牧区村组、“双联户”和虫草采挖点上,建在社区 楼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上,建在便民警务站、寺庙管委会、高校班级、各类网站上。通过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了党员干部直接联 系群众、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等制度,完善了服务体系、建强了服务队伍、创新了服务载体、强化了服务保障。2014年底,西藏基层党组织达到 15468个,党员人数达到30.65万名,其中农牧民党员15.21万名。仅2014年,全区6000多个农村基层党组织、8万余名农村党员兑现承诺 20多万件,集中力量解决了2.7万个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各级党委牢固树立西藏在作风建设上没有任何特殊性的思想,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四风”、“两问题”、“一薄 弱”。广泛开展“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建立了干部联系群众、群众反映情况的长效机制。始终坚持“两手抓”、落实“两个责任”,对惩治 腐败保持高压态势,对惩处违反政治纪律保持高压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09起、处理357人。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 施,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用权为民的公仆意识,“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孔繁森精神、焦裕禄精神、谷文昌 精神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得到继承和发扬,“有苦不怕苦、有苦不言苦、有苦不叫苦、不怕掉肉、不怕脱皮、不怕流汗、不怕牺牲”普遍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边境安全不断巩固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建设国家安全屏障。
边境安防体系拱卫边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公安边防派出所民警为骨干,以边境治安联防队员为依托,以社会面、边境乡和地方党政机关防范 为基础,以可能影响边境地区社会治安的重点人群、重要场所、危险物品管理为重点,构建了警民结合,动静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统一指 挥、快速反应、打击有力、防范严密的边境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有效维护了边境和谐稳定。
威武之师筑牢边防。驻藏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坚强领导下,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 军这个强军之基,全面加强部队建设,把战斗力标准贯穿于军队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全面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确保 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为巩固西南边防、确保边境安全和国家领土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地携手共建边疆。驻藏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始终自觉践行“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誓言,积极参加筑路架桥、抢险救灾、扶危帮困、捐资助学和便民服务 等拥政爱民活动,守护着藏家儿女的幸福安康,与西藏各族人民血肉相连。军爱民民拥军,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千里边防线上不断涌现。从1982年开始亚东县下 亚东乡仁青岗村的三位藏族阿妈每半月为当地边防哨所免费送一次菜,先后往返5万多公里,送菜60多吨。这仅是军民鱼水情的一个缩影。西藏地方全力支援部队 建设,不折不扣地落实拥军优属各项政策,切实解除驻藏部队官兵的后顾之忧,涌现出许多双拥模范。仅自治区第十次双拥模范表彰大会,就有79个单位、24名 同志被授予爱国拥军模范和拥政爱民模范称号。
短短5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实现了千年跨越,社会面貌发生了沧桑巨变。5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完全符合西 藏实际,代表了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意愿,是西藏文明进步的保障。在西藏,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 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 子,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老西藏精神”,才会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一 定能团结带领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奋勇开拓,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 西藏建设,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灿烂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