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2 11:4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图为金领羊贡宗农牧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贡曲(左)正在包装酸奶。记者 扎西班典 王惠芳 摄
在青藏高原上,绵延近2000公里的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宛如两条圣洁的哈达,连接着西藏与祖国内地。穿越唐古拉山,两条“大动脉”逐渐汇聚到一起——这就是那曲镇。
那曲镇1992年改区设镇,2004年划分为7个居委会、28个村级行政区。一位“老那曲”回忆,上个世纪60年代,那曲镇只有几间土坯房和几顶帐篷,当时的那曲人还难以见到新鲜蔬菜。
但是现在,那曲镇豁然开朗起来:时时感受着来自祖国各地的气息,处处体会着便利的交通优势,那曲镇因此显得格外年轻,迸发着无限活力与生机。
便利的交通打开畜产品销路
那曲远吗?远!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前,作为唐蕃古道上的一个驿站,非常有名,但是,靠着牛背马驮,靠着牧民的两条腿,那曲到拉萨,那是千辛万苦的一段路程,当然很远。
那曲近吗?近!
青藏公路的修建,特别是青藏铁路的通车,让那曲到拉萨只需要短短3个多小时,很多游客说,还没欣赏完草原的美景,就来到了布达拉宫脚下,当然近了!
两条“大动脉”在悄无声息间、在点点滴滴中,已经完全改变了那曲镇牧民传统而又缓慢的生活节奏。他们不断融入奔腾向前的时代和繁荣的市场经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自己的幸福。
那曲镇正逐渐发展为西藏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地,藏北牧民引以为豪的畜产品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迅速与市场实现对接。
“多余的牛奶只能放在路边卖,卖不出去就只有倒掉。”那曲镇16村的贡层提起青藏铁路通车前卖畜产品的情景,惋惜地说道。那时,零散型的自给自足经营方式 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使牧民的牛奶、酸奶、牛羊肉、奶渣无法“走得太远”,“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当时,那曲镇牧民经常这么自嘲。
青藏铁路通车后,那曲镇围绕畜产品开发谋划出一条产业发展之路。
2009年,那曲镇奶制品、采石队、牛羊肉加工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社陆陆续续成立,将分散的一家家牧户抱成一团。那曲镇镇长才旺多吉说,合作社的启动资 金,90%由国家投资,10%由村民自筹,所有的农牧民合作社一律免税,收入由集体统筹分配,一般采用村民入股、年底分红的形式来带动牧民的积极性。
牧家人的商品意识日益浓厚
合作社的红利,让那曲镇的牧民尝到了甜头。
金领羊贡宗农牧民经济合作社在那曲镇小有名气,合作社的负责人是16村的“女强人”贡曲。
已经做了9年村妇女主任的贡曲,谈起合作社经济思路清晰、讲话头头是道。“我们合作社吸收了30户村民入股,由他们固定提供质量过关的牛奶、酥油等,我们 收购后将牛奶统一做成酸奶再包装出售。”记者看到,做好的酸奶先装进5斤装的小盆密封,再装进专门的纸盒。纸盒是在拉萨定制的,上面有“金领羊”商标。
“我们的酸奶卖得很好,现在每个月有一万多元的收入。牛奶送过来,首先要仔细检查,看有没有兑水,有没有掺假,只有质量过关的牛奶才能做成风味纯正的酸奶,可不能因为贪小利砸了自己的牌子。”贡曲非常看重酸奶的品质,她明白,品质过硬是得到市场肯定的关键。
租用了那曲镇闹市区的一间门面房,金领羊贡宗农牧民经济合作社有了自己专门的销售点。过年过节,金领羊酸奶是馈赠亲友的上佳选择,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去一百多盒酸奶。
现在,那曲镇共有42个经济合作社,年收入少则十来万,多则上百万,合作社经济收入占老百姓收入的30%以上。从零散走向集中,降低了商品生产运输成本,拓宽了牧民群众的致富渠道,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大家的商品意识。
一见面,负责金领羊贡宗农牧民经济合作社的贡曲首先递过来一张漂亮的名片。除商标、销售联系方式外,名片上一行夺目的藏文广告词写得格外有诗意:“营养丰富的牦牛奶和酸奶,草原精华凝聚的拉拉(奶制品)和奶渣,享受此等上苍恩赐的定是有福之人。”
迎着我们惊奇的眼光,贡曲说,别以为我们牧民不懂市场经济,打广告、发名片、做商标、搞产品包装这些都是当下经营畜产品的牧民的“常规武器”,我们还想在微信、网络上销售呢!
“守着一方水土,日出放牧、日落而息,不关注市场需求那是多年前的旧闻了,现在,牧民的思想可活跃了,想的不比你们拉萨人少!”贡曲自豪地说。
1990年,贡曲被那曲地区评为“道德模范和学法先进典型”,2000年,她当选为那曲县党代会代表。她说,做生意要懂法,党代会上我就专门围绕青少年提高法律修养发过言,这在旧西藏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们非常高兴看到牧民的法制观念、参政意识越来越强。”“80后”年轻镇长才旺多吉感触良多。2014年,那曲镇实行新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广大牧民表 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这让他记忆深刻,“参与社会管理、表达自身意愿、开展维权诉讼——新的时代为我们牧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观念的改变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伴随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厚的是广大牧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就在最近,“桑日卓玛家自愿退出低保了!”这个消息在德吉居委会不胫而走,大家更是议论纷纷。
过去,那曲镇不少牧民喜欢争取低保名额,总认为国家给自己发钱最好不过。主动让出低保名额在那曲镇还是头一遭。
对于桑日卓玛退出低保的做法,有些人仍心存疑虑。副镇长尼珠对这些人解释道:“桑日卓玛自己有本事挣钱,不吃低保了,这不是好事吗?你们应该向她学习呀。”
尼珠说,“桑日卓玛的行动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应该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才是正道嘛。这几年,我们也做了不少整改工作,确保低保资金真正发放给需要的人,桑日卓玛无疑给大家做出了示范。"
“只要愿意干,现在可遇上好时候了!” 尼珠打心眼里希望看到群众的生活都好起来。
她说:“你看,从前年开始,我们镇辖区的几个村子都靠国家的扶持资金盖起了牲畜大棚,进行牲畜短期育肥,提高出栏率,群众收入一下子提高了一大截。还有, 到了雨季,就可以采蘑菇了。去年,援藏资金扶持的黄蘑菇加工厂已经开始营业了,效益还不错,蘑菇直接销往内地市场,非常受欢迎。还有采石场、采沙场等等企 业……”
的确,今时不同往日,传统牧区牧民将牛羊作为财富的体现、“惜杀惜售”等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或者加快牲畜的“更新换代”,或者做点畜产品的买卖,或者开家小卖部……牧民们有了自己新的追求和方向。
在采访中,我们接触了那曲镇的女企业家、女民警、女记者、女镇长。在往昔,那曲牧女们基本围着男人转,天地虽然广阔,但是没有她们的舞台,如今,我们从她们自信的笑容中,体会到了一种幸福,一种进步。
那曲镇,在这个跨越向前的时代大潮中,正在书写着一个个崭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