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0 11:4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德庆乡顶嘎村牧民达娃制作的牦牛肉干产品,在拉萨市场上颇受欢迎。图为达娃和妻子在展示他们生产的牦牛肉干。 记者 格桑伦珠 摄
2015年6月,伴随着高原的细柔风雨,采访组一行来到医圣玉妥·云登贡布的出生地——德庆乡。这里地处拉萨河支流堆龙曲南岸河谷地带,属半农半牧乡,且 靠近109国道的便利交通、蜚声区内的邱桑温泉,民族手工艺、农产品加工、跑运输等都为德庆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特别是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和全乡农牧民的齐心协力下,德庆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淅淅沥沥的雨水中,走在这片土地上,片片牧场青草已逐渐露出沃土 大地,牦牛一群群散落在牧场,新颖别致的农牧民新居、整洁优美的村貌,景色宜人,风景如画,劳作的、放牧的、经商的……无论到哪里,农牧民的脸上都泛着红 光、洋溢着说不尽的幸福。
邱桑村:医圣故里话变迁
邱桑村,藏语意为“有优质水的村落”。据说,宗喀巴大师曾在这里沐浴,把这眼泉水命名为“邱桑”。然而邱桑村盛名远播,还得益于西藏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西藏藏医药学的奠基人、《四部医典》著作者玉妥·云登贡布。
相传这里是玉妥·云登贡布的出生地,因此邱桑村又被称为“玉妥故里”。玉妥·云登贡布曾在村中的温泉里配制过许多珍贵药材,在温泉中央能目睹被世代称之为 玉妥·云登贡布药袋的奇石。在温泉中洗浴能使人消除疲劳,祛病健身,这在我国众多的古籍中都有记载。而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的邱桑温泉,因其数千年的药 用功效传说而被人们广为传颂。
在邱桑温泉,我们和一个前来洗浴的藏族妇女聊了起来。她告诉我们她叫德吉,来自那曲地区。“我是陪我的丈夫到这里治病的,去年年底他出了车祸,我们听别人 说邱桑温泉的水治疗骨折特别有效果。我丈夫第一次泡了一个星期后,他说感觉舒服多了,腿也麻利了许多。”听着德吉的话,我们不由好奇:“这温泉水真有这么 神奇?”
看到我们的疑惑,同行的邱桑村村委会副主任次仁杰布对我们说:“邱桑温泉确实有治病的作用,特别是对风湿、骨折、皮肤病、胃病的治疗作用较明显。这些年,周围慕名而来的群众越来越多,也间接地带动了村里经济的发展。去年,村里光温泉的收入就有40多万元呢。”
邱桑温泉是一个大约7平方米的池子,由天然岩石围成,石头年份久了,生着青苔,滑得很,泡在里面抬起头就可以看到蓝天。采访组去时,池外已有近30人等着进池。“温泉是24小时开放的,男女定时轮换。”次仁杰布说。
今年已经73岁的强巴索朗老人2004年就在温泉边盖了12间房,出租给前来泡温泉的外地群众,建起了自己的家庭旅馆,每年能收入近8000元。家里还养 了100多头牛,种了14亩地,每年收入也有上万元。见到老人时,他正和老伴惬意地坐在家里的阳台上喝着甜茶、晒着太阳。聊起现在的生活,老人风趣地说: “党和政府的政策好,你看我的晚年生活多么惬意。”看着沐浴在高原温暖阳光下一脸自得的老人,感觉一切是如此静谧、美好。
德庆村: “乞丐村”变新农村
50年以来,德庆乡德庆村从有名的“乞丐村”变成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住上了宽敞的新房,家里还买了车,在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下,生活越来越富足。现在就想着怎么为村里人多做点事情,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德庆村72岁的强巴次仁老人每次谈起现在的生活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天的德庆村是2008年由原来的德庆村和其美隆村合并而成,这个有着560户、2269人的村子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400元,95%的农牧民搬进了安 居新房,40%的家庭购买了汽车,村子里健身场所、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越来越多的孩子也走出山村迈入大学的殿堂……
谁曾想到今日这座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民主改革前却是远近闻名的“乞丐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村民终日乞讨为生。强巴次仁老人向采访组讲述了新 旧西藏的天壤之别:“过去,肉放在嘴里嚼着是什么滋味,我们想都不敢想。我们家曾经世代为奴,只不过是‘会说话的牲畜’,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只能四处乞 讨为生。如今,我们自己当家做了主人,不但有了自由,政府还补助我们修建安居新房,每年可以领到国家给我们的各项补助,孩子上学也实行‘三包’,大家生病 还有医疗保险,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得到极大改善,想吃肉就吃肉,和原来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说完强巴次仁老人脸上便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后,德庆村村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他们在党的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的引领下,过上了欣欣向荣的新生活。如今,德庆村已发展成为一个 以农业为主的村子,种植业收入占全村收入的60%以上。此外,村民还借着改革的春风外出务工、跑运输、开商店等,收入逐年增加,昔日的“乞丐村”已经成为 今日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飞速发展的新农村。
顶嘎村:先富带后富
顶嘎村是德庆乡的纯牧业村,这里水草丰盛,牦牛肉品质在当地可算是小有名气。但落后的养殖技术以及陈旧的思想,过去村民守着这块宝地资源,却硬是富裕不起来,沦为贫困村。
2009年,自治区政府大力支持农村兴办合作社,鼓励有想法的村民带头创办村集体经济,并带动村民致富。这对顶嘎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采访组一行来到顶嘎村村民达娃家中,在他家的院落里可以看见一排新建的小厂房,它坐落在如小别墅一般的房子对面。“这是我家,这是新加盖的厂房,我们下一步计划准备在厂房后面再加盖一个更大的厂房。”达娃用手指着他的房屋,又指了指加工厂。
原来,随着我区旅游业实现大发展,具有西藏特色的旅游食品颇受游客喜爱,销售量逐年提高,这让顶嘎村村民看到了商机。
2009年,达瓦的老婆央宗提议:我们做的牦牛肉干大家吃后都说好吃,为什么不能把它推销到市场上,让游客品尝到真正属于咱高原的特色食品?这一句话点醒了达娃。
“2009年,我们受到原德庆乡乡长达娃卓玛(现堆龙德庆县人大副主任)的鼓励,她告诉我们,要大胆去干,只要是能给咱老百姓致富的事情,各级领导都会支 持。她这么说,各届各级领导干部也是为我们这么做的。”达娃告诉我们,为了农牧民合作社的发展,各届县领导班子不仅为他们出谋划策,还为他们“跑腿”,争 取扶持资金、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除此之外,咱们乡现任的领导班子为了我们的牦牛肉干能够走向市场,还担任起销售员的职责,时常帮我们推销 产品。”达娃说,乡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不仅为他们争取到资金,还在优化牦牛肉干品种上提出了很多建议。仅2014年,达娃创办的牦牛肉干加工合作社一 年就销售了1万多斤牦牛肉干,盈利70多万元。在达娃的带动下,顶嘎村29户贫困户走出了困难的生活。
这一举动,不仅富了村民,更富了贫困户。顶嘎村下的门堆自然村的贫困户普琼,原本家中只有4头牛和一顶随处迁徙的牦牛帐篷,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他不仅有了自己“别墅”般的房子,还有了40多头牦牛。
现如今,无论走到哪里,昔日贫困的乡村时不时都会飘出幸福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