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顾绣啦(对僧人的尊称)很慈悲,态度好也很用心,医药费很便宜。”4月的一个周末,西藏日喀则地区农民米玛普赤手捏着一张当地民政部门的福利院开具的就医证明,席地坐在扎什伦布寺医院二层阁楼一角,等待医生就诊。
扎什伦布寺是中国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寺院,历代班禅活佛的驻锡地。在清晨的阳光下,扎什伦布寺的佛殿和经堂逶迤于山麓之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该寺医院就坐落在大门右侧一隅,由两层藏式小楼合围而成,前后两院绿草茵茵,恬静宁谧。
走进医院极不起眼的小门,便能闻到扑面而来的藏药香味,生产藏药丸的机器在转动着,院内的栏板上展示着针灸、放血等藏医特色疗法,以图文并茂揭开藏医神秘的面纱。
该医院是在十世班禅的倡导下于1954年正式成立,当时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僧人。上海第二批援藏曾投资70多万元人民币,扩建医院并于2003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如今,医院有18名医师,他们每天身穿绛红色袈裟,再披上白大褂在此悬壶济世,全寺800多名僧人足不出寺便能得到诊病。
该医院以“藏医特色为主,藏西医结合”的诊病方法,每天平均为180多位患者诊治,每年就诊的农牧民患者达6万多人,寺内的僧人数不计其中,而在这并不宽敞的院落内,口腔、化验、放射、B超等应有尽有。
院长扎西桑珠告诉记者,他们每天上午为患者就诊,下午生产藏药,目前医院按照传统的藏药制法生产藏药多达112种。记者看到,这里除了僧人,前来就医的患者多为来自当地农牧区的民众,在医院各科室门前往来的患者络绎不绝。
“现在好些了吗?头痛有没有缓轻一些?”米玛普赤手里依然捏着那张证明,可医生见她坐下便耐心询问其病情,观其面色,触其前额。在医师与患者背后的墙壁上贴着绘有藏医传统诊断方法的一幅唐卡(卷轴画),即首见于《四部医典》中的“树喻”。
在藏传佛教的唐卡中描绘了两根树干,每根树干自生出数条树枝,树枝再生树叶,叶子呈现蓝、黄、绿等代表不同病症的颜色。藏医学认为,三色分别代表“隆、赤巴、培根”(即译为气、胆、痰或风、火、粘液),这三种要素是构成人体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及其能量的基础,同时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
在藏医学的传承过程中,藏族以这独特的“三元素论”,描绘生动的比喻,向人们展示整个医学的内容,这种“树喻”是藏医的一大特色,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扎什伦布寺医院的医师严格遵循望、触、问等诊断方法,诊断和解除患者的病痛。
扎西桑珠坦言,这里的每位医生承传藏医精髓,谨遵十世班禅大师的教诲,秉承慈悲向善,利乐众生,尽可能地为患者排忧解难,对养老院、孤儿院、贫困家庭患者减免收费,“我们不为追求经济效益,不为谋得自身利益,以前是这样,现在依然没变”。
“还有来自西藏其他地区的患者,甚至有许多境内外的游客前来就诊、买药,医师们良好的医术和耐心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扎西桑珠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