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西藏自治区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解读

2014-03-14 11:18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一、“十一五”期间我区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十一五”时期我区文化建设是在以往几十年发展,尤其是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总结我区文化“十五”期间文化建设的经验,把握我区“十一五”文化发展的基础,对我们更好地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调整战略,减少失误,全面推进加快我区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十五”期间,我区文化工作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在中央关心、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积极探索、扎实工作,西藏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其主要表现是:

  艺术事业蓬勃发展,文艺舞台生机盎然。“十五”期间我区专业艺术紧紧围绕建党80周年、自治区和平解放50周年、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及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等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创作演出了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符合“三贴近”要求的文艺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全区专业文艺团体新编剧(节)目285台(个),新创歌曲(包括尚未公演的)289首,演出2766场,观众达3353,364人次。共获国家级奖43项,自治区级奖222项。不论是在新创剧节目的数量、质量还是演出场次、观众人次上都大大超过以往。使我区艺术的创造力、生产力、表现力、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十一五”重振我区艺术创作演出之雄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五”期间,在中央关心,各对口省市的大力支援下,经自治区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区新建了昌都图书馆、阿里图书馆、林芝图书馆、拉萨市艺术宫,以及墨竹工卡、尼木、定日等30多座县级文化活动中心和一批乡村文化站室,新建了2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卫星三级站等文化设施,是我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最快、最好的时期。不仅在新建设施的数量上、建设规模上大大超出以往,而且新建的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做到了软硬件建设同步进行,内部设施配备、人员培训等同步配套,大大提升了投资效益,为实现我区公共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文化日益活跃,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十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基层文化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政策性文件。成功举办了全区民间艺术团文艺调演,职工、少儿、老年文艺汇演(比赛)等全区导向性、示范性社会文化活动。获得群星奖等各类全国性奖项43个,定向培养了30名群众文化中等专业人员,培训了100名文化馆(站)长和160余名基层文化业务骨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已逐步展开,并初见成效。

  文物工作得到加强,保护维修成效显著。以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为重点的文物保护维修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布达拉宫世界文化遗产地周边环境的整治、青藏铁路西藏段沿线文物调查、文物法规建设以及文物登记、建档、安防、消防等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十五”期间也是我区文物保护、维修投入最多的时期,文物管理工作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文化产业初露端倪,各类产业蓄势待发。“十五”期间,我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多门类,齐头并进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全区仅文化娱乐业就有经营场所2443家,各类文化经营从业人员10459人,实现年税额达800多万元,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全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企业的实力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研发能力逐步增强。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管理工作日趋规范。本着“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和疏堵结合、打防并重的原则,在坚决打击达赖集团反动思想文化渗透的同时,持续不断地开展了“扫黄”、“打非”和各项专项整治活动,有效地抵制了反动腐朽文化,净化了市场,维护了正常的经营秩序,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人才培养得到加强,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十五”期间,采取自办短训班、挂职锻炼、到国内外高等院校接受培训等各种有效措施,加大了对文艺创作表演、社会文化管理、文化经营人才的培养力度,解决了民间艺术团的机构和待遇问题,使我区文化队伍更加稳定,结构更趋合理,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二、“十一五”期间我区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切实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抓住“十一五”时期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大支援西藏力度的宝贵机遇,推进加快西藏稳定发展,中央制定了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和一系列促进、确保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特殊政策,并从各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这些都对全面促进我区文化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新阶段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尤其是国家下发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文件,为我们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力度的不断加大,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为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保障。

  (三)党和国家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格局初步形成,为我们文化建设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要求更高,文化消费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为我们文化建设的加速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同时,也给我区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十一五”时期我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总量将会大幅度的增加,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文化消费将会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文化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将更加科技化、迅捷化,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日益加剧,精神文化领域中的斗争将更加尖锐。因此,在我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具特殊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区“十一五”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根据国家文化建设总体要求和我区文化部门、文化工作的实际,经研究我们提出了我区文化建设和发展要积极推进实施“五大战略”。

 

  它们分别是:

  文化创新战略。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在我区实施文化创新战略,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继承和弘扬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积极借鉴吸纳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推动文化思想和观念、内容和形式、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实施文化创新战略,对于计划经济和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西藏文化部门来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我们解放发展艺术生产力,提高先进文化建设能力,推进加快西藏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必须看到西藏社会主义文化是在封建农奴制的废墟上,在长期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区文化行业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以及我区现行的文化体制、机制、运作方式等都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十一五”期间,要扫除思想和体制上的障碍,推进加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创新战略。

  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战略。在我区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战略,就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资建设力度和中央关心西藏、全国人民支援西藏的宝贵机遇,积极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我区文化基础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改革公共文化单位内部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公益性文化设施使用效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从目前我区的情况看农牧区既是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头,也是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薄弱环节。因此,“十一五”期间,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以农牧区基层为重中之重,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速农牧区基层文化建设,健全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城乡文化同步协调发展,以整体提升我区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战略。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目前我区文化产业还处在探索起步的初始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实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战略,就是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战略意义,强化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健全文化产业和文化经营管理体系,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突出民族特色,积极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力争多出具有民族特点和时代气息的文化精品,积极开拓区内外市场,不断增强我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我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西藏文化走出去战略。西藏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十五”期间,我们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扬长避短,充分汲取外部能量,整合利用各方面资源,提高我区文化的创造力、影响力。未来5年,我们要着力改革创新对外文化工作体制与机制,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大力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贸易,大力促进涉外文化活动,积极培育涉外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要积极促进我区文化资源优势与内地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优势的结合,扩大文化资本。努力推进资源与产品挂勾,文化与市场对接,着力克服我区文化产品研发能力差,经营人才匮乏,资金不足,市场小,易饱和,开发成本高等先天不足,通过强强联合,打造西藏文化特色品牌,开拓壮大区外市场,充分发挥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兴文战略。人才资源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区文化发展的瓶颈之一。“十一五”期间在我区文化系统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就是要把人才建设作为繁荣我区文化事业,发展我区文化产业的根本保证。在全区文化系统着力培养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是艺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四、“十一五”我区文化发展规划的突出特点

  “十一五”我区文化发展规划,从西藏文化工作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了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我区文化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发展全局,坚持以发展繁荣为第一要务和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原则,切实加大力度,体现了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与以往相比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总结了我区加快文化发展的经验,提出文化发展要以繁荣文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任务,坚持“两手抓、两加强”,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建设,加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文化产业,加强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终坚持以保障人的权益,满足人的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以文化的繁荣发展为第一要务,立足发又统筹兼顾了全区文化的普遍发展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普遍需要。注重推进农牧区文化与城镇社区文化、专业文艺与群众文化、文化软件建设展,重在建设。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思想,既紧紧抓住我区文化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出重点建设,同时,与硬件建设、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把农牧区文化建设作为“十一五”各项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规划始终把加快农牧区文化发展,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基层各族群众生活质量,作为全区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抓住农牧区文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加强农牧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建设和文化服务内容及网络建设,将下大功夫切实改善我区农牧区基层文化条件。我区“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目标,更加贴近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符合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四)将文化建设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规划明确提出,将文化事业的发展纳入各级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列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公共财政的重点扶持范围。同时,还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广泛动员和积极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到2010年,基本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将文化建设由过去的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管理和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协力共建的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这将有效地整合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大大提升我区文化的发展能力。

  五、“十一五”我区文化发展目标

  “十一五”我区文化发展目标主要包括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艺术研究、创作、演出、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群众文化网络、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市场管理和文物管理等10个方面。在发展目标体系的设计上,基本与全国文化发展目标体系相一致。具体目标是根据中央关于西藏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到2010年基本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结合西藏发展需要和西藏文化部门实际提出的。

  六、“十一五”我区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了切实消除影响我区文化艺术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瓶颈制约,全面提高文化发展能力,确保我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区文化发展的七项主要任务。这些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文艺精品生产,重振文艺创作演出雄风。繁荣创作是繁荣文艺的基础。针对目前我区文艺创作力量薄弱,新创文艺精品不多的实际,“十一五”时期我区将加大创作力度,实施精品战略,整合调动各方面力量,重振我区文艺创作演出之雄风,力争“十一五”时期全区十个专业艺术团体每年创作生产100-150台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舞台剧节目。其中反映农牧区和农牧民题材的不少于1/3。同时,提出要积极推进艺术和艺术生产运作方式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适应市场,打造出更多更好的特色品牌,不断提高为农牧民群众的服务能力,力争专业剧团每年下乡演出不少于600场。

  (二)切实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区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需要重点加强的工作。“十一五”时期,我区公共文化预计投入达12.74亿元,占我区“十一五”文化预计总投入的85.5%,将是我区公共文化建设历史上投入最多、发展最快、发展内容最丰富的时期,也将是全面提升我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实现我区公共文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我区主要从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和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体系,加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文化服务,巩固壮大文化队伍,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等8个方面全面夯实我区公共文化发展基础,提升我区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时期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按照中央关于西藏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要求,规划提出,到“十一五”末力争我区文化产业要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占支出总额的5%以上,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西藏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要完成这一任务,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十一五”时期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援藏力度以及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等宝贵历史机遇,切实全面启动并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

  规划从西藏实际出发,提出从强化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培育和发展新型的市场主体,增强文化企业竞争力;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促进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整合优势文化资源,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打造西藏特色品牌;用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以文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进文化系统自身文化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来全面推进加快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区地广人稀,市场分散,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开发成本高,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论在成本、价格、技术含量,还是在艺术水准、质量等方面与兄弟省区相比都缺少比较优势,然而我区独具特色的藏民族文化对外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是我区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优势所在。因此,我区在产业发展中着重强调了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积极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多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化精品,坚持“以特取胜”。在具体开发项目上,注重扬长避短,从西藏实际出发,以发展文化旅游为龙头,积极发展民族工艺美术品业、会展业、艺术培训和影视音像业。这些都是我区民族文化的优势项目,也是“十一五”时期推进我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主要突破口。

    (四)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是净化市场,维护正常经营秩序,确定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管理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西藏地处反分裂斗争的前沿,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更具特殊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我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重点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法规建设和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执法监管;二是要整顿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建成诚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要建立行业自律制度,促进文化经营企业自觉、依法经营。

    (五)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然而,人才匮乏,特别是文化经营管理、文艺编导、艺术研究、文物鉴定等高精尖人才严重短缺,文化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普遍不高,又是制约我区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在全区文化战线全面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始终把人才建设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基础。在全区文化系统着力培养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其主要方法: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用人机制,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二是进一步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通过各种渠道选拔、聘用、引进、培养文化人才,壮大我区文化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