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4 10:51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西藏正处于历史上发展和稳定的最好时期。”这是国务院研究西藏“十一五”规划项目的第167次常务会议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西藏形成了具有自己发展特点的工作思路,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
“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社会要和谐,发展是基础。今年3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抓好关系西藏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加强人才工作,深化改革开放,推动西藏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对西藏工作高度重视。1989年,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西藏自治区经济建设的步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此后,胡锦涛总书记又多次对西藏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指明了西藏改革发展的方向,使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西藏的基础。构建和谐西藏,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发展,惟有如此,才能确保西藏各族人民安居乐业。
翻开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发展的印迹清晰可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央政府制定了“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等一系列有利于西藏经济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西藏和全国一道,迈出了发展的坚定步伐。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保西藏经济的加快发展”作为“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重要内容纳入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62项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加快了西藏的发展步伐。
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在“十五”期间由中央政府投资建设的117个项目,为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生机。
进入“十一五”,西藏的发展更是呈现出乘风破浪的强劲势头。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中央支持、全国支援的力度不断加大,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使西藏开始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发展,西藏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好局面。只有始终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咬定发展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才能不断为构建和谐西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做结合的文章,抓落实的工作”
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又好又快”发展。
经过“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的光辉实践,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就目前而言,西藏的发展刚进入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凸显期”,西藏仍然是全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西藏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比较低。
在这种形势下,西藏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西藏的发展不能照抄照搬内地的模式,总的想法是‘遵照上面的,借鉴外面的,总结过去的,结合自己的’,一是做结合的文章,二是抓落实的工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的这番话,概括了新世纪初西藏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
作为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的“破题”之举,自治区党委、政府抓住青藏铁路建成开通带来的机遇,提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发展战略。即第一产业要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依靠科技,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第二产业要依托资源优势,突出重点;第三产业要抓住青藏铁路建成开通的机遇,实现大发展。
这一“破题”之举,在“结合”上下功夫,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发展重点,打好特色品牌,可谓牵住了西藏发展的“牛鼻子”———
农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6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比上年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农业产值32.30亿元,增长了6个百分点;实现牧业产值32.08亿元,增长9.5%。
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亿元,增长6%。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了“十五”以来的最好成绩。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比重首次超过国有集体经济,占到全区税收的58%,成为全区税收的大头。仅2006年全区就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7500多户,是历来增加最多的一年。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旅游业,对西藏的发展可谓“举足轻重”。2006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51.21万人次,同比增长39.5%;旅游总收入达27.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2%。旅游总收入已占到西藏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的9%。
青藏铁路的开通和旅游业、藏医药业、矿产业、建筑建材业、民族手工业、畜产品加工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绿色食(饮)品业等“优势产业”地位的明确,西藏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呈现“三、二、一”优化升级的良好发展格局。
“从解决好农牧民最牵肠挂肚的事入手”
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始终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衡量构建和谐西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抓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
西藏农牧民占全区总人口的80%以上。没有广大农村牧区的和谐,就没有整个西藏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要从解决好农牧民最揪心、最牵肠挂肚的问题入手。”张庆黎书记的一句话,表明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信心和决心。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现阶段西藏农牧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四个字:“安居乐业”。
“安居”就是让各族群众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喝上干净卫生的水,治好折磨人的病,走上宽敞平坦的路,用上方便充足的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大力抓好以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和农房改造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确保5年内使全区80%的农牧民都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同时加强饮水、道路、用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改变。
“乐业”就是多栽“摇钱树”,广开致富路,确保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政策,积极组织农牧民外出务工经商和参加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农牧民科技和职业技能培训,用先进适用技术武装农牧民,千方百计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切实让各族群众致富有路子,增收有技能,得到更多实惠。紧紧抓住安居乐业这个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富裕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广大农牧民共享和谐社会建设成果,创建文明幸福的新生活。
通过实施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和农房改造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去年,5.9万户、29万农牧民喜迁新居。
搬家时,农牧民打出“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感谢全国各地的帮助”的横幅,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墨竹工卡县扎雪乡其朗村71岁的老阿妈索朗,当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时,眼里含着热泪,嘴里一直喃喃地念叨着“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她说:“要不是共产党,要不是人民政府,我做梦也住不了这么好的房子。”
安居才能乐业。在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同时,去年自治区还安排专项资金2.4亿元,建设了64个特色农牧业项目,受益人口36.4万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输出劳务7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8亿元;安排资金4000万元,培训新型农牧民25.7万人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35元,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创十年来增长幅度新高。
“安居乐业”所带来的变化远不止这些。已经过上定居生活的那曲地区古露乡牧民,晚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收看西藏电视台的富民节目。牧民诺占说:“过去家里吃不完的牛羊肉和酥油,都是等别人上门来买。现在好了,有了电视,学到了不少买卖的知识,还能知道哪个地方牛羊肉的价格好。”他告诉记者,他和附近的牧民还经常合起伙来,一道去那曲、拉萨的市场销售畜产品。观念的更新使农牧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