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十六大以来西藏关注民生改善

2014-03-14 10:41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新闻中心 > > 时政法律

十六大以来西藏关注民生改善
 
作者: 兰金山   发布时间: 2007-09-01 10:25:50   来源: 西藏日报
[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冰箱、电视机等现代电器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图为工布江达县金达镇仲村村民拉姆正在收看电视新闻。旦增摄  

  家住拉萨市教师新村的尼玛顿珠老师最近又搬新家了。

  搬家前,尼玛顿珠着实为新房子里大大小小近30个预留插线口嘀咕了一番:用得着那么多吗?直到住下来后,尼玛顿珠才发现,空调、冰箱、洗衣机、抽油烟机、家庭影院……各式各样的电器,还有他和儿子的两台电脑,插座不是多了,简直是有点不够用了。

  想起以前,家里有那么三五个插座就够用了,尼玛顿珠不禁感叹:原来生活不知不觉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近五年来,同尼玛顿珠一样,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指引下,西藏自治区各族群众切身感受着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城乡居民收入迅速增加,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衣食住用行都有较大改善,同时公共财政更加关注民生,基本建立起了具有西藏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向着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大步前进。

  群众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西藏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受益体现在钱包里。根据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6年,西藏自治区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实现可支配收入894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35元。2007年上半年,西藏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36元,增长32.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1485元;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909元,增长17.8%,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8个百分点。

  农牧民群众对收入的快速增长体会最为明显。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占全区总人口的80%以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始终是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通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增收的政策,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扩大劳务输出,加快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等措施,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更是创下了10年来增长幅度新高。

  一串串闪亮的数据背后,折射出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群众生活——红红火火奔小康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明了经济发展的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惬意,广袤高原大地、城乡牧区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从取暖御寒到五彩缤纷的服饰花色和式样成为西藏自治区百姓生活变迁的“晴雨表”。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衣服的要求更加“苛刻”,不仅挑选质量、花色,还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与修养。如今的藏族群众穿衣也不再局限在传统的藏式服装上,各种各样的国内外知名品牌成为西藏人追逐时尚的一种体现。在城镇街道上,“阿迪达斯”、“杰克琼斯”等国际著名品牌专卖店正在不断涌现。资料表明,西藏自治区城乡居民衣着消费占整个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逐年上升。

  “吃了吗?”曾经是一句非常流行的问候语。但现在,老百姓已经把饮食当成一种享受,精致、健康、舒心,成为家庭饮食的最佳选择,人民生活正在从“吃饭消费”中走出来。同时,食品消费的结构也在悄悄发生变化,蔬菜、水产品、植物油的消费量成倍增长。旧时的“高档食品”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营养、风味、品种甚至疗效,成为人们继吃饱吃好之后的新追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随着西藏自治区不断加大农牧民安居工程、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房地产业已在城镇中日益升温,住上宽敞、明亮住房的老百姓现在又对住宅的装潢、美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广大农牧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火热进行,广大农牧民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纷纷搬进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房。

  “出国容易进藏难”,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行路难是困扰西藏自治区群众的一大难题。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目前西藏自治区已基本建成由航空、公路、铁路组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小汽车这样的高档消费品已经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中。据统计,至2005年仅拉萨市区的私家车数量就已经达到了3.5万辆,平均每12人就拥有一辆私家车。

  随着西藏自治区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老百姓的口袋里有了闲钱,除了必备的生活开支,消费的目光逐渐投向了文化、教育以及娱乐、保健、旅游等大众休闲方式。

  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立丰碑

  社会事业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联。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

  安居才能乐业,环境展现生活。多年来,改善农牧民群众的住房条件一直都是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挂在心上的一件大事。2006年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扭住“安居乐业”,在已有的基础上全力抓好以农房改造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扶贫搬迁工程、地方病重病区群众搬迁工程、边境县乡“兴边富民”(包括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民房改造)工程等为建设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力争用5年的时间,使全区80%的农牧民,约21.98万户住上安全、适用的住房,并以此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通过一年多来的建设,广大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收入大幅增加,农牧区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群众安居乐业,农村牧区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教育是民生之基,医疗是民生之需。党的十六大以来,西藏自治区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07年6月底,全区73个县已经完成“普六”、49个县完成“普九”、63个县完成扫盲任务。加大了对农牧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教育“三包”经费在原来的基础上,平均每生增加了100元。农牧民免费医疗标准由人均90元提高到100元。目前,西藏自治区已建成585个乡镇卫生院、39个县级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和加强,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党的十六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在就业、社会保障上取得了长足进展。全区各地按照“分批开发、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总量控制”的原则,将公益性岗位主要用于安置“零就业家庭”、“3545”人员、残疾人和退役军人,并在努力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7年上半年,西藏自治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在社会保障方面,目前西藏自治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正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启动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近5年来的实践表明,这5年是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社会稳定形势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西藏紧随全国发展步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取得了显著进展。“钱袋子”鼓起来,生活条件好起来,西藏各族群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和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好处。(责编:南卡/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