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党的十六大以来西藏立足实际科学发展

2014-03-14 10:41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欢度望果节的白朗妇女。 巴乔 蒋静 摄


  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弹指一瞬间,但从党的十六大召开到现在的五年间,西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五年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社会稳定形势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由此西藏进入了历史上发展和稳定的最好时期。

  无论是遥远牧场的牧民,还是在偏僻农区的农民,或是在城镇生活的居民,无一例外地感受到了五年的巨大变化:2006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0元,增长13.1%,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是十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32元,增长6.2%。

  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实际,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不断改善群众的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和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把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紧紧抓住首要任务不放松

  尼顿是江孜县江孜镇江嘎村农民,2007年,他在规划一新的江嘎村建起了两层新楼,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江嘎村80%的旧房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新房,很多农民住上了世代梦想的新居,这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

  占西藏人口80%的农牧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的房子够住吗?他们出行方便吗?他们的饮水安全吗?……

  西藏各级党委、政府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这一系列问题,摆到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头等大事狠抓不懈,下大力气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切实让广大农牧民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2006年,西藏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以安居乐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把解决农牧民住房难、出行难、饮水难、看病难、通讯难等问题,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积极推进、量力而行、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投入资金28.38亿元,完成4.7万户农牧民安居工程新建和改扩建任务。同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解决12个乡、123个建制村通公路的问题,新增用电人口21万人,又有32万人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水,已有50个中心乡镇邮政网点正式营业,完成了1064个建制村通电话任务,基本配齐了县乡医疗机构必需设备。

  农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才会有大的提高。为此,西藏各级党委、政府把继续增加农牧民收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投入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大的感情,继续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鼓励引导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旅游服务、物资运输、农村公路养护等,加快培养农牧民经纪人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千方百计帮助农牧民增收,使农牧民收入连续四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的好势头。

  农牧业是西藏经济的基础,为了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西藏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2000年以来,随着粮油肉自给目标的顺利实现,全区农牧业工作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把“三农”工作的重心从增产向增收转移,提出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新的工作目标。几年来,西藏在保护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日趋合理。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仓决是日喀则地区白朗县巴扎乡农民,清晨坐着班车把一筐筐蔬菜销往日喀则,到了下午,采购一些家里需要的东西,又坐着班车回家,这是她每天都要重复的工作。近年来,与日喀则市毗邻而居的白朗县,利用当地离日喀则市区较近,交通方便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蔬菜产业,把内地的菜农请到该县,手把手地教当地农民种植蔬菜,凭着品种丰富、绿色优质等诸多优势,打响了白朗蔬菜的品牌,白朗县因此也成为了日喀则市民的菜园子。

  近年来,西藏立足高原特色优势,按照“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不断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自治区每年都安排大量资金重点支持优质青稞基地、藏鸡藏猪生产基地、优质白绒山羊基地等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项目,使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农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特色化发展态势开始呈现。同时,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仅2006年,全区就安排专项资金3亿元,实施特色农牧业项目64个,惠及农牧民36.4万人,实现人均增收660元。13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9.2亿元,增长8.2%。以特色农牧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增加值51.1亿元,增长6.5%。

  西藏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等种种原因,矿产资源一直是藏在深闺无人识。青藏铁路的通车为西藏优势矿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矿业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了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力戒矿产资源开发“散、小、乱”和“遍地开花”的局面。2006年,全区共产出铅矿石41.5万吨,铜矿石126万吨。全区建筑用砂石等普通建材的开采量大幅度增加,年产量达500万立方米,产值超亿元,全区水泥产量已超过80万吨,矿产业正健康稳步发展。

  “加快建设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区,努力把西藏建成精品旅游胜地,把旅游业培育成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这是西藏“十一五”期间的旅游发展目标。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西藏借助青藏铁路通车、林芝机场通航的重大机遇,大做旅游文章,加强西藏旅游整体形象宣传,西藏旅游业迎来了充满生机的春天。2006年,全区接待游客2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7亿元,分别增长36.1%和39.5%。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近年来,西藏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12%的增长速度在快速增长,在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西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把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解决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

  今年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决定着力为民办好六件实事:继续推进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廉租住房建设,进一步提高西藏中小学教育“三包”标准、农村五保户供养经费、农牧民免费医疗标准,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六件实事的落实,让广大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西藏坚持维护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关心群众的疾苦重于一切,解决群众的困难先于一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失业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和大龄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问题。“十五”期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4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关系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利益,为更好地完善西藏社会保障体系,自治区不断加大对全区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方面的资金投入,今年一季度,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方面的资金投入达到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9%。

  目前,西藏国有企业已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符合条件的集体企业也已纳入了社会保险范围;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快;实施了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建立了特困群众的生活和医疗救助制度。

 

  “十五”期间,西藏社会事业累计投资达40.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7.5倍,对社会事业的不断投入,推进了教育、卫生、环保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群众看病就医不再难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加均等了,收看广播电视更加便捷了,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了。(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