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在西藏城乡的街头,眺望周围的群山,“老西藏”们不时会发出感叹,比之几十、十几年前,西藏的风沙天少了,“石头山”也绿了。
据悉,“十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用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资达24亿元,实施了拉萨拉鲁湿地、纳木错自然保护区管护工程和那曲中部草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建设工程。国务院2007年批准的180个西藏“十一五”规划项目中,生态环保项目占23个,投资达到64.2亿元。 起步:科学认识 改善人民生存环境
西藏和平解放开启了科学认识、主动保护和积极改善西藏生态环境的进程。和平解放初期国家就专门派遣林业技术人员对雅鲁藏布江流域部分地区进行考察,并在拉萨市西郊七一农场开展育苗造林试验,为改善生态奠定基础。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以乡土树种为主,在西藏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这项活动一直保持至今。
自治区成立以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纳入议事日程。1975年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立,1983年正式成立自治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组织上的保证,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有关部门检测显示,由于人工植被的增加,西藏的风沙天气明显减少,如目前拉萨比30年前减少32天,日喀则比30年前减少34天,泽当比30年前减少32天。总结起来,这正是西藏和平解放至今50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成果。
发展:高度重视 积极保障生态安全
“只要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开发项目,哪怕是挖金子我们也不干。”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说。 向巴平措主席的话,在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就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青藏铁路是一条“工程未动,环保先行”的铁路,仅环保总投资就达20多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8%。在中国铁路工程建设史上,青藏铁路格拉段工程首次引入环境监理制度并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首次为野生动物大规模修建迁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青藏高原进行了植被恢复与再造科学试验并在工程中实施;首次与铁路所经省区签订环保责任书。为保障可可西里等地的藏羚羊自由迁徙,工程沿线专门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工程建设中仅草皮移植的花费就达2亿多元。从而有效保护了铁路沿线野生动物迁徙条件、高原高寒植被、湿地生态系统、多年冻土环境、江河源水质和铁路两侧的自然景观。环评结果表明,工程未对青藏高原环境造成破坏,实现了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1998年以来,自治区政府先后批准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组织开展了西藏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西藏生态功能区划工作,形成了相关报告,建立了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现状数据库。 与此同时,自治区高度重视对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区内各大媒体都设有关于绿化造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环境的专栏或专题。世界湿地日、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环保宣传日越来越多地受到西藏各界群众的关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知识进入课堂,“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全面开展。 巩固:加大力度 永葆高原碧水蓝天
——2006年1月1日起,西藏在西藏范围内全面禁止开采砂金资源;
——2008年1月1日起,西藏在西藏范围内全面禁止开采砂铁(含其他重砂矿物)资源;
——继2004年在拉萨全市范围内开展禁止“白色污染”工作后,今年,西藏在西藏范围内禁止“白色污染”的行动全面展开。
西藏保护高原生态环境的脚步从来没有放缓。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自治区先后颁布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森林保护条例》等一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各个领域的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较系统地形成了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2007年,西藏环境保护支出达4.8亿元。自治区共投入400万元,加强企业污染治理。拉萨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4%。西藏共有各类环境监测站8个,水质监测站61个,水土保持监测站6个。
根据《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6年至2030年期间,国家将投资超过100亿元的资金,实施涉及包括天然草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人工种草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3大类14项工程。 目前,西藏已建立9个国家级、6个自治区级、23个地(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土地面积的34%左右,居全国第一。
“当漫天星斗散落在天际时,最幽邃的当属青藏高原的星空。星星就像钻石一样发出灿烂耀眼的光芒,点缀着整个天空。……照亮了人心底最深处的角落。那是种莫名的激动。” ——这是一位网友青藏高原之行后在论坛里留下的话。是啊,除了这片土地,在其他地方看不到这样的群星。这,也许就是对青藏高原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最有力的旁证。
(责任编辑 次仁央宗)
新闻来源:
《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2008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