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1:59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当藏族农民多拉在上世纪70年代贷款买车跑运输的时候,更多的藏族农民仍然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辛勤劳作着。 1959年的民主改革,使得西藏百万农奴由此获得解放,分到了土地、拥有了自己的财产,开始经营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进一步促进了雪域高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藏族民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被父亲称之为“胆大妄为”的行动,让多拉真正享受到了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带给他的巨大实惠。经过30多年的努力,多拉如今已经成为在后藏日喀则乃至整个西藏有名的农民企业家。 在多拉买车之后的10余年时间里,他的家乡——日喀则市曲美乡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闯荡市场。“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陆续有60%左右的农户买了汽车跑运输。”多拉回忆说。 多拉的创业成功是藏族农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缩影。西藏农牧区从昔日低矮且人畜混住的土坯房子、点着酥油灯喝着糌粑粥、二牛犁地背朝天的景象,发展到了今日二层小楼拔地起、灯光明亮看电视、农业机械忙收割的场面,可说是一场真正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并大力实施以安居乐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旨在改变农牧民住房条件的安居工程,使西藏绝大部分农牧区从根本上改变了昔日的面貌。在藏东南的山南地区和林芝地区的农牧区,到处都能看到二层的小楼房、引到农户自家院子里的自来水管以及现代化的家具和农业机械。 数据显示,从2006年至今,西藏累计有17万户、86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 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说,2008年西藏安排6.8亿元,资助并推动了5.78万户农牧民的安居住房建设,又有31.2万农牧民搬进了安全适用的新居。西藏将通过两年的努力,让所有农牧民都住上安全适用的住房。 山南地区扎囊县扎其乡61岁的藏族老人嘎玛班典说:“以前生活很苦,孩子多,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3间小屋子挤着12个人;2006年,我家盖了新房,共14间屋子,而且现在家里有全套的小型农业机械。” 在改变农牧民住房条件同时,作为配套工程的通电、通路和通电话等工程也攻克了西藏农牧区发展的“软肋”。购买电视机和手机成为农牧区的新时尚,西藏山南地区加查县副县长多吉介绍说,加查县农牧区几乎每家都有手机。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西藏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比2002年下降了10.6个百分点,显示出农牧民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然而,任何变化都不及人的变化影响深刻。30年改革开放,让西藏许多农牧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方方面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西藏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6.3年,民众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如今,农牧区民众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我的大儿子现在在内地读大学,二儿子在西藏大学读书,而最小的女孩还在乡里的小学读书,等到孩子们毕业了,我想我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过日子了!”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荣玛乡村民罗布憧憬着自己未来的生活。 长期以来,西藏各地市认真落实农牧区义务教育包学费、伙食费和住宿费的“三包”政策,使西藏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在2007年达到了98.2%。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表示,截至目前,西藏全区74个县全部实现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75元增长到2007年的2788元,30年增长了近15倍。 统计局分析认为,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提高消费水平提供了保障,农牧民的消费结构也由以往的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牧民生活质量日趋提高。 子女上学政府提供“三包”、修路政府出资、盖房子政府资助、加入医疗保障政府出资——如同林芝地区八一镇唐地村村长达瓦平措所说:“我们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做了一点事情,政府还给予奖励。”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卫生厅获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已累计拨款18亿多元用于发展西藏医疗卫生事业,每年用于农牧民的医疗补贴超过2000万元;今年,国家再次提高了西藏农牧民免费医疗补助标准,农牧民免费医疗标准从在过去年人均10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年人均140元。 截至2007年底,西藏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36733公里,其中43个县通了油路、89.7%的乡镇和59%的建制村通了公路,仍有71个乡镇和2375个建制村不通公路。为此,西藏自治区今年将投资14亿元,拟解决55个乡镇和808个建制村通公路问题。
(责编: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