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西藏新闻>

生态旅游富了西藏朗色村

2014-03-13 21:58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朗色村村民普布仓觉因旅游业过上了好日子 任杰摄

  在素有“西藏江南”、“东方瑞士”美称的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有一个名叫朗色村的小村庄,它位于工布江达县的巴河镇上,地处川藏公路沿线,是通往著名景区巴松措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地的必经之路。冬日里,车来车往的人流给小集镇带来了勃勃生机,即便是在旅游淡季,沿路的各色餐馆中仍有南来北往的人们光顾。惹人注意的是,集镇中有很多当地人经营的土特产品商店,松茸、虫草等物品质量上乘、价格实惠,生意非常红火。

  不过,朗色村以前只有8户人家、27个人,村民基本都依靠上山砍柴为生,由于劳力少,村民的口粮都成问题,一年中有半年要向政府申请救济粮。随着1995年巴松措景区的开发,途经此地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当地政府看到机遇,开始引导朗色村和周围的村镇走出封闭的山林。据当地干部索南旺堆介绍说,这个思路给了小村庄新的生机:“村里原来是房子和牛圈分不清的情况,生活很艰苦,后来通过政府的引导,这个地方川藏公路的边上成立了巴河镇,朗色村全部搬到这边。政府投入了120多万人民币,大部分都投入在基础设施上。”

  年轻的副村长小尼玛见证了朗色村的变化,他兴奋地说起村里如今的面貌:“我们朗色村首先是有地理优势,老百姓在小集镇里修建了门面房,分别从事土特产、藏家乐、餐饮、服务业,还有手工艺经营。现在是老百姓思想观念上开始有了变化,主要借助旅游沿线、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发展)。我们村主要收入就是副业收入,大概70%来源于旅游。”

  44岁的普布仓决是朗色村的一名村民,她家的生活因旅游业发生了彻底地改变。她说:“通过经营个体旅游后,就盖起了这个大房子。我们穿着民族服装,让游客跟我们合影,还出售松茸、虫草等产品。”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原来被朗色村人视为寻常之物的当地土特产——巴河鱼、松茸、藏香猪,一下子成了村子的“金子招牌”。有头脑的人,做起了特色产品收购、外销和深加工的生意,开辟了增收的新源头。来自甘肃的马银诺已经在郎色村经商4年,他每年能赚7、8万元人民币。他说:“这个地方本地土特产很多,我从老百姓那收购过来,外地来旅游的人到这里,要看一下土特产,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卖什么。”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朗色村在2004年就成了全县第一个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人民币的村子,这个村庄的规模也由原先的27人发展到了90多人。

  在西藏,像朗色村这样的村庄还有很多。坐拥丰富自然景观资源,西藏已经将旅游产业确立为绿色支柱产业。目前,西藏已有近9000户农牧民参与到旅游产业的经营中来,创造出非农就业岗位3万5千个,年总收入达到2.2亿元人民币。

  林芝地区旅游局副局长刘剑说,该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为实现景点的科学开发与管理,目前全区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各景区规划、各县旅游规划已陆续制定实施,生态旅游事业将进一步带领西藏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他说:“旅游发展最大的收益者实际上是老百姓。当地老百姓直接可以放下了砍树的锯子,拿起了旅游的饭碗。以前我们没有做旅游的时候,林芝地区土特产的商品店也就1、2家,现在发展到几十家、上百家了。围绕旅游的需要去做,能够带到当地基础产业的发展。”

  对于旅游业会加重当地环境负担的担忧,林芝地区旅游局副局长旦增拉姆很有信心,她说,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实惠的当地居民,早就萌生了环保意识,常常会自觉捡拾起散落在景点内的垃圾。此外,为了保护山林,村里从几年前就成立了由村民参与的生态保护队,定期到山上巡逻,禁止滥伐林木和非法盗猎。村里眼看着就要开通沼气,到时候人们就可以真正用上清洁能源了。村民们意识到,村庄的命运已经与生态环境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了一起。

  如今,朗色村正酝酿着又一次的“搬迁”,他们要选择在附近建一个新的更大的村庄,而把现在的村落和店铺统统出租给外来经商的人。依靠旅游起步致富的朗色村人,现在有了更高的心气,他们中不少已经跑起了运输,开办了砖瓦厂。小尼玛村长说,这次“搬迁”将成为朗色村迈向富裕的又一大步。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