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0:39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新华网拉萨3月15日电 “清晨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着那铁路修到我家乡;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雄鹰披着那霞光。”这里遥望高高的山岗,这里是天路的一端,这里是藏语中被称作“佛地”的拉萨。
14日早晨8点,沐浴在初升朝阳中的宗角禄康公园格外恬静安详。湖面上方,三五只白鹭在半空中飞翔,与碧波中游弋的野鸭相映成趣。不远处,转经和晨练的人们为这里增添了零星的欢声笑语。
3月14日,生活在拉萨的退休老阿妈琼吉在晨练。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晨练是每天的必修课,一天不来就不舒服。”说话的是其美卓玛,已经有十多年晨练习惯的她是西藏大学一名退休教师,“锻炼让人身体好,精神也好,越来越年轻。”
“您多大年龄?”记者问道。不等其美卓玛回答,在一边舞剑的曲珍大妈头也不回地打趣道:“她呀,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这番言语逗得练剑、舞扇的人们一阵大笑。
“我今年虽说已经65岁,但是心情好。一会儿练完舞还要去边上的甜茶馆喝茶,吹吹牛、聊聊国内和国外发生的大事。谁说年龄大了就不能关心国家大事?”谈话间,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在其美卓玛晨练的同时,宗角禄康公园南边、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周围,朝佛转经的人们早已汇成一条细流。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迈着或急或缓的步子,影子被初升的太阳拉得很长。
30岁的索朗与周围穿着藏族传统服饰、暗红肤色的转经者没有什么不同,但她眉宇间粘附着的灰土却又显得有些特别。身边的弟弟皮肤更加黝黑,一双似笑非笑的眼睛羞涩地打量着记者。
垂着眼皮,摆弄着衣服上的线头,索朗轻声告诉记者,这是她和弟弟来拉萨朝佛的第七天。在此之前,他们已经从位于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定日县老家走了一个多月。“拉萨是我们心里最神圣的地方,我们一路走过来,祈求风调雨顺、家人健康。”索朗说。而那眉宇间的尘土,以及尘土下隐隐约约的茧子,是不断地俯身磕头留下的痕迹。
3月14日清晨,69岁的次仁塔杰老阿爸来到布达拉宫脚下转经。周末来临,拉萨市民以丰富多彩的方式休闲度假日。老人们或在公园里晨练,或到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地转经、朝佛;青年人来到休闲茶园、餐馆、酒吧等地聚会聊天;而孩子们则利用周末的课外时间来到少年宫等地学习自己喜爱的音乐、美术。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早上10点的八廓街,转经者络绎不绝。大昭寺门口挤满了磕长头的朝拜者,他们口中默念着祝福的言语,站直身体,双手合十,再俯身跪拜,不断反复。
香烟缭绕的大昭寺内,约100名喇嘛正在齐声诵经。几个小喇嘛在过道中穿梭,忙着给诵经者添加酥油茶。四周,几个旅游团正在安静地参观,游客们个个手捧哈达,准备向佛像敬献祈福。
来自甘肃甘南地区的珠嘎卡洛今年53岁,他已经在这里朝拜了三天,磕了1000多个长头。而45岁的巴桑,从早晨6点半开始,已经磕了900多个长头。“我的愿望是女儿今年能够顺利考上大学。”她说。
在同样是藏传佛教重要寺庙的哲蚌寺,通往寺庙的山路上,三三两两的朝佛者正转着经筒,口诵经文,缓步上山。在哲蚌寺里,不时可以看到穿着袈裟的僧人在水池边洗着衣服,以及三三两两的僧人提着装满甜茶的开水瓶走向僧舍。
专事佛像上金的僧人加措正在为哲蚌寺的主供佛“强巴佛”的脸上涂金粉,他一手拿着装金粉的碗,一手用沾满金粉的笔为“强巴佛”描装。金粉都由信徒捐赠。
“现在藏族人越来越富裕了,捐金的人也越来越多,频繁的描金使强巴佛像的金粉越来越厚,为了保持佛像面容端庄慈祥,寺庙不得不从其脸部取下一些金粉用于其他佛像的金妆。”他说。
在色拉寺里马头明王大殿里的马头明王佛像前,信徒们带着小孩排队等待香灯师用佛像前的油灯灯芯炭灰点孩子的鼻子,寺院里到处是鼻子上点着黑炭灰的孩子们。据说如果孩子失眠,这个仪式具有奇效,且专保小孩平安。
3月14日,两位小学员在拉萨少年宫学习弹奏古筝。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同样是过周末的孩子,11点的拉萨市文化宫是孩子们学习娱乐的小天地。上完早班美术课的孩子陆陆续续回家,另外两个小提琴班和古筝班则刚刚开课。走到楼下,就能够听到孩子们练琴的声音。
个子小小的珠扎嘉措今年只有八岁,可是已经有三年的“琴龄”了。今天妈妈来陪他上课让他很是兴奋,蹦蹦跳跳地来到记者面前要“展示”他刚刚学会的《闪闪的红星》。虽然技巧还不那么娴熟,但是那种纯净的微笑和投入的表情却是如此迷人。
在小提琴班的隔壁,六七个学习古筝的女孩子正在专心上课,阳光从玻璃窗外透进来,倾泻在雪白的墙壁上,和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这种诗一般的意境同样令人陶醉。
“孩子们和家长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对生活的乐观让我感到开心,更多的是欣慰。”小提琴班的格桑卓嘎老师说。(参与采写记者:刘敏、拉巴次仁、滕军伟、颜园园、章利新、姬少亭、张亚东、胡星)
3月13日晚,一名演员在拉萨一家酒吧里为客人唱歌。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3月13日晚,演员在拉萨一家朗玛厅里表演藏族舞蹈。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3月13日晚,拉萨一间火锅店生意红火。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