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0:38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阳春三月,又到了一年春播的日子。蓝天白云下,一场盛大的春播仪式正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马乡设兴村展开,村民每人手中端起一小勺糌粑撒向田地。“将糌粑撒入土地,代表着我们对丰收的期望。”村民们充满信心地说。
土地期待收获,春天孕育希望。
这一切,都源自51年前的那个春天: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自即日起,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改组后的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地方政府职权。
“这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兴起,由此拉开了一场举世瞩目、波澜壮阔的社会大变革,西藏百万农奴从此翻身得解放。”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博士王小彬说。
弹指一挥间。51年风雨兼程,51年沧桑巨变。51年来,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西藏各族人民在政治上得解放,在经济上翻了身,以主人翁的姿态迸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五十多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今日的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一个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正巍然屹立于12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之上……
经济发展实现巨大飞跃
这是一组令人惊叹的数据:
——1959年,西藏全区的GDP仅为1.74亿元,到2009年发展到437亿元。
——1959年,西藏农牧民几乎没有收入,200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589元。
——1959年,西藏第一产业增加值仅有1.28亿元,到2009年发展到64亿元。
半个多世纪以来,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惠及西藏的各项特殊政策,使西藏各族人民充分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西藏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中央确定的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和一系列支持西藏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政策措施,为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充分保障。
农牧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促进农牧业大发展,中央对西藏投入巨资,实施大规模的农田、草场基本建设,积极普及农牧科学技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的生产条件,改变了农牧业生产方式。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国家先后实施了免征免购,从农牧民手中不收任何农牧业税,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两个长期不变”政策,使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统计显示,西藏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18.29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92万吨;粮食平均亩产由1959年的91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480公斤左右。
为加快自身造血功能,自治区党委、政府从薄弱环节入手,抓住工业发展不放松,使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初步形成了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业、餐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2009年,全区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2亿元,同比增长18.3%。
在工农牧业全面发展的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又适时提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将旅游业确立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近年来,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快速发展,实现了“三产大发展”。2009年,全区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1亿元,同比增长11.7%。
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
“我每次到西藏,总会有新鲜感:道路又宽了,房子又高了,车辆又多了……变化实在太大了!”1997年底第一次进藏做生意的赵先生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目睹的西藏近年来的变化。
自民主改革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常规项目的投资力度,在不同时期,相继安排了一大批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使西藏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金世洵说,民主改革以来的51年,是西藏经济大发展、实现大跨越的51年。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2007年,国务院又确定了总投资达770多亿元的西藏“十一五”时期180个工程建设项目;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做好前期工作,积极创造开工条件,及时组织旁多水利枢纽、国省干线公路整治改建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除拉日铁路已报国家待批、藏中抽水蓄能电站调整外,实现了“180项目”全部开工的目标,目前已有100个项目竣工。
对于家乡近年来的巨大变化,错那县错那镇亚马荣村村民益西格桑有着切身的感受。他说,现在路修到了家门口,下一步自己准备贷款买车跑运输,日子越过越红火。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路,交通闭塞,严重制约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51年来,西藏公路从无到有,从旧到新,通车里程逐年递增,到今天,庞大的公路网像血管一样,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藏各地。
从 2001年起,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西藏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进入“十一五”以来,自治区进一步加快了县通沥青路、重要经济干线、口岸和农村公路建设。到2009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3634公里,次高级以上路面5203公里,49个县通了油路,668个乡镇和4222个建制村通了公路,乡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7.95%和80.25%,提前一年实现了80%建制村通公路的目标。正如自治区交通厅厅长赵世军所说“西藏经济从车轮上腾飞!”
2006年,青藏铁路全面通车。目前,“世界屋脊”上,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
“贵族的太阳落下去了,我们的太阳升上来了!”1959年,当旧的地契、债约被扔进火堆时,“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的443位翻身农奴分到了土地,围着火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51年过去,克松村变成了今天的克松居委会。克松人依靠科技种植大蒜,人均年收入达到近5000元,房子越来越大,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第一次昂首挺胸站了起来,真正成为这片雪域高原的主人。
标准化的厨房,成套的真皮沙发,巨大的液晶电视……这是一个典型的藏式院落,楼房雕梁画栋,上下两层,足有500平方米。院落的主人是44岁的农奴后代、堆龙德庆县羊达乡村民阿努。民主改革前,阿努父母“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苦得很”。现在,他种起了大棚蔬菜,建起了苗圃基地,住上了别墅,开上了汽车……
民主改革51年,西藏经济社会大发展,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由人民共享。西藏各族人民从住房、看病、上学到出行、饮水、通讯等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有改善。人们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到医疗教育、文化娱乐,充分感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
` 改革开放后,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并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孩子们高兴得在房子里打滚。”那曲县那曲镇八村村民索朗江措回忆全家从低矮的土坯房搬入新居时的情景说。如今,无论是在珠穆朗玛峰脚下还是在雅鲁藏布江畔,无论是在藏东林区还是在藏北草原,一排排崭新、整洁的藏式新居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自2006年开始,西藏计划用5年时间新建改造23万户民房,使全区80%居住条件较差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仅2009年,西藏就完成安居工程5097万户,惠及33万人。至此,西藏解决了23万户、120万名农牧民的安居问题,提前一年完成安居房建设任务。
现在,“安居”已经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与之相应的则是“乐业”。百姓是否“乐业”,关键就看钱包鼓不鼓。2009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9元,同比增长13%,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今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了今后西藏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信心满怀:经过民主改革51年来的风雨历程,西藏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西藏自治区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西藏稳定,确保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