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0:31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新华社拉萨6月18日电 题:从京剧到藏戏的不变情结——记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副团长赵永墩
新华社记者刘敏
午餐时分,国家一级京剧演员、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副团长赵永墩的手机铃声还是一直响个不停。“明天要带团下乡,联系电话多得不行。”他略带歉意地对记者说。
眼前的赵永墩身材敦实、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果真有点京剧的韵味。2007年他作为中央第五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从中国国家京剧院来到拉萨。
通过手机安排完工作,他笑着告诉记者,下乡演出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赵永墩是河北人,从小喜欢看样板戏的他逐渐走上了京剧表演之路。1984年冬天,他跟随地方剧团在青海下乡演出,冻得他难以忍受。回程时,是4位藏族老人用羊皮袄将他紧紧地裹着,并送他回到了驻地。他说,这次援藏,援的就是这份情、这份心。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他对西藏农牧区淳朴的群众有着格外深厚的感情。至今,他的脑海里还深深地印刻着第一次下乡时的情景以及那份难以忘怀的感动。
那是2008年夏天,他带领67名团员和藏戏学员到堆龙德庆县演出。演出刚开始不久就下起了雨,然而从四里八乡、带着糌粑和酥油茶来看演出的人们却久久没有离开,雨中的他们簇拥而坐,直到一天的演出结束。
此后,藏剧团每每排练了新节目,赵永墩就惦记着赶紧将它们带到乡下去,让农牧区的群众也能欣赏到。他说:“从他们眼里,我看到了藏戏在民间的重要地位以及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
在藏剧团的工作,让赵永墩对藏戏这种表演形式产生了诸多思考。“这里的人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艺术?怎样的艺术才最具有生命力?”赵永墩对记者说,这是他常常为之困惑并不断琢磨的事情。
藏戏已有600多年历史,运用唱、雄、表、白和技等多种形式表现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藏戏很少受到外界干扰和修饰,保持着一种接近原始的状态。然而,怎样让它在保护中传承却是一个问题。”赵永墩说,京剧和藏戏同为中国戏曲精粹,但京剧为延续和传承所作的资料准备更为充分,而藏戏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借鉴和发掘。
为此,赵永墩注重将国家京剧院创作作品、留存资料的先进经验带到目前的工作中。他的同事、藏戏演员班典旺久对记者说:“赵永墩对藏戏的看法很独到,对藏戏的编排很有启发。”
为了更好地践行这种理念,在过去的3年里,赵永墩通过广泛的研究和学习,给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编写了两个藏戏剧本《格萨尔王》和《雪域铸忠魂》。这两个剧本均融合了京剧和藏戏的特点,是对传统藏戏创新的有益探索。
赵永墩说,他在创作藏戏剧本时尊重和保留了基本的历史故事情节,但是在人物塑造、舞台画面等表现形式上加入了京剧的个别元素,为的是让它们具有一种独特的时代气息,能够吸引更多的爱好者。
他还向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包括对《卓娃桑姆》《朗萨雯蚌》和《文成公主》等八大传统藏戏剧目进行改编的设想和具体意见,意图通过对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创新让作品更加具有欣赏性和可看性。
“要让藏戏在日益多元的文化形式中保存下来不被埋没,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就要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我衷心希望通过一代代人的探索,让这一‘藏文化的瑰宝’焕发出新的光彩。”赵永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