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20:28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彩舞高原歌盛世——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文化事业发展纪实
雪域欢歌迎盛世,高原喜舞庆华年。
我区在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在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我区坚持把文化发展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开创了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新局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十一五’期间,仅全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国家和自治区就安排资金12356万元。”谈及近年来我区基层文化事业发展成就,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辛高锁格外自豪,他向记者介绍,“十一五”以来,通过实施“县乡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有力加快了我区农牧区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有群众艺术馆6座、图书馆4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74座、乡镇综合文化站149个、村文化室300余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中心1座、县支分中心73座,乡村卫星三级站62个,流动舞台车13部,初步形成了区、地、县、乡、村五级文化设施网络,实现了县县有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目标。
基层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有一支稳定精干的文化队伍。为加强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近年来,我区先后举办了全区民间艺术团培训班、全区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管理人员培训班、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等各类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培训班100多期,受训人员近万人次,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治区文化厅办公室主任刚晋美告诉记者,目前全区共有近1000名群众文化工作者,19支县级民间艺术团,500余个基层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演出队,各级各类文艺演出队成为了我区农牧区文化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同时极大丰富了农牧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在今年5月份刚刚闭幕的第九届中国文化艺术节上,以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精心编排的大型现实题材话剧《扎西岗》,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演出手法,一举夺得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第十三届文华奖特别奖,成为我区近年来文艺创作的又一新的里程碑。
自治区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张智中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我区文艺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以讴歌新西藏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为主题,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北京奥运会、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青藏铁路通车等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推出了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充满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创作推出了京剧藏戏《文成公主》、新编藏戏《朵雄的春天》,歌舞晚会《珠穆朗玛》、《魅力西藏》、《天上西藏》,话剧《扎西岗》、《宗山魂》等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有力提升了西藏文艺创作和演出水平,扩大了西藏文化的影响力,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区制定出台了《重点剧节目扶持和奖励办法》等文件,初步形成了文艺创作演出的激励机制。2001年至今,区直专业艺术团体新创作剧目50多台,7地(市)专业文艺团体新创作剧(节)目近600个,演出近5000场次,观众近700万人次,同时也使《飞弦踏春》、《琼结卓舞》等一批民间优秀原创作品走上了全区乃至全国的舞台。
文化产业规模扩大 对外交流日益活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文化产业政策的逐渐落实,近年来,我区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呈现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文化经营的品种、项目、上缴税额逐年递增。目前,全区共有8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涌现出了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唐古拉风演艺中心等一大批龙头文化企业和娘热乡民间艺术团等一批文化产业先进集体,极大地提升了西藏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同时全区各级文化部门,适应市场需要,整合利用各方面力量,创作推出大型原生态歌舞《幸福在路上》,民族歌舞《喜玛朗雅》、《五彩西藏》、《雪域放歌》、《珠峰彩虹》、《雅鲁藏布情》、《西藏韵》等大批演艺产品,并陆续投放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西藏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规模、广度、深度不断加强。2001年来,自治区先后派出团(组)200余个,访问了美国、奥地利、智利、印度、尼泊尔、泰国、日本、台湾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演出和文物展览遍布海外110多个城市,观众达500多万人次,配合中央外宣办在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先后举办7届“中国西藏文化周”,有效地弘扬了藏民族优秀文化,有力地回击了达赖集团鼓吹的西藏文化灭绝论。同时,先后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文化专家学者到我区进行演出、讲学和举办展览。(常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