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9:46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新华网拉萨3月26日电(记者边巴次仁、尕玛多吉)阳光灿烂的高原春日,西藏各地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迎接“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多年来,由于国家重视保护和传承西藏传统文化,不仅满足了西藏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正助推西藏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
“十一五”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保护和维修了一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2009年8月,西藏文物保护史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施工工艺最复杂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全部竣工。在持续7年的三大文物维修保护工程中,国家投入高达3.8亿元。三大文物维修保护工程结束之际,中央政府决定再投入5.7亿元对西藏22处古文物建筑进行维修,又一次拉开了更大规模的西藏文物保护工程序幕。
这22处古文物建筑维修工程,包括历代班禅母寺扎什伦布寺、藏传佛教圣地大昭寺、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寺庙哲蚌寺等重要古文物建筑。目前,这批工程已全部开工,到位资金3.68亿元,占总投资的近70%。
为了更好地摸清文物家底,与全国同步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启动近4年,西藏已完成了野外普查,资料整理工作正全面展开。此次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283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3019处。新公布了11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向国家申报了3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录检查验收普查表格8000余份,整理文字资料800万字、照片资料1万余张、图纸资料1万余张。
在总数超过4000处的文物点中,西藏已有近800处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4处。此外,西藏还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馆藏文物100万件。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其扩展项目。
为保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族文化永世传承,“十一五”以来,西藏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扶持和培养,一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有效保护。
最新普查结果显示,西藏目前共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等14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基本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所有种类。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6个、传统戏剧演出机构83个、传承人1177名。
截至目前,西藏的藏戏和格萨尔王传2项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此外,西藏还有7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5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22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34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西藏文化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西藏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西藏累计安排文化与传媒支出53.4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8倍。在此期间,国家和自治区安排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资金12356万元,用于31个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14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目前,西藏正在加紧实施10个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4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149个,占全区乡镇总数的22%。
“十一五”以来,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西藏对外文化交流迈出新步伐,西藏文化的影响力显著提高。5年间,西藏先后派出团(组)200余个,访问了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尼泊尔、泰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110多个城市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和展览,累计演出120多场、观众500多万人次,有效弘扬了西藏民族优秀文化,有力回击了达赖集团鼓吹的“西藏文化灭绝论”。同时,西藏还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文化专家学者进藏进行演出、讲学和举办展览。
为了促进西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西藏自治区从今年年初开始启动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程。此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将通过采取加大财政投入、培养优秀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打造精品文化产品和特色文化产业等措施,力争使西藏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