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9:46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新华网拉萨5月12日电(记者尕玛多吉)距离西藏山南地区首府城市泽当镇以西数十里的结巴乡,曾经以西藏民主改革后成立首个“朗生互助组”而闻名西藏。60年来,在当年的“穷棒子”互助合作建设美好家园精神的推动下,今天的结巴乡,村容村貌发生了历史巨变,全乡人均收入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成为当地率先富裕起来的乡村。
记者日前来到山南地区乃东县结巴乡,一幢幢新建的民居错落有致地散布在柳树林中,屋顶上五色经幡迎风招展。在乡干部的引领下,记者走进了索朗多布杰家,一楼一底的小院落是传统的藏式建筑风格,客厅里新添置的电视、音响、冰箱,给这个普通藏家平添了一股现代气息。索朗多布杰说:“我们家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在党的富民政策下,我和父亲两代人用辛勤汗水换来的。”
索朗多布杰的父亲曾是“朗生互助组”的一员。西藏民主改革后,翻身农奴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分得的农业生产资料十分有限,乡政府决定根据互利的原则自愿组成互助组。“那时家里仅有一张烂桌子,一家人挤在狭小房子里,睡的是石头和土坯砌的床。父亲和乡邻互帮互助大搞农业生产,家里一天三顿开始冒起了炊烟。”村里成立互助组时,索朗多布杰只有12岁,生活的艰难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给结巴乡和整个西藏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结巴乡抓住历史机遇,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计划。索朗多布杰说:“到上个世纪末,家里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全家还积极发展养殖业,现在全家年人均收入近万元,日子越过越好了。”
作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朗生互助组”组长,次仁拉姆这个名字在西藏被人们广为传颂。1961年,次仁拉姆带领11户朗生在结巴乡成立了“朗生互助组”。这位今年85岁高龄的老人告诉记者,“朗生”是没有生产资料的家奴,因为穷,村里人自嘲“朗生互助组”为“穷棒子互助组”。
“穷棒子互助组”成立之初,生产工具只有3头耕牛、两个旧犁铧和3个旧木犁架。次仁拉姆说:“过去我们穷,是因为有三大领主压榨我们,现在我们翻了身,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双脚,能从地狱走向天堂!”结巴乡翻身农奴在次仁拉姆的带动下,在对新生活的渴望中,齐心协力,硬是把这个互助组建设得红红火火。一年下来,这个互助组不仅粮食能够自给,而且有了余粮。他们卖掉余粮,买了更多的牲畜和铁锹等生产资料。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次仁拉姆担任了结巴乡党支部书记,作为翻身农奴的杰出代表,她曾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3年次仁拉姆退休前,她还担任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当年“穷棒子互助组”成员的后代边巴,正开着拖拉机运肥料。他说:“现在政策好,村民不仅种植小麦、青稞等传统作物,还大力发展油菜、大蒜等经济作物,收入逐年增加。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修起了新房,不少农户拥有手扶拖拉机、脱粒机等各种农机,日子宽裕多了。”
在“穷棒子互助组”精神的带动下,几十年来,结巴乡群众团结互助、艰苦奋斗。在致富的道路上,结巴乡关心村里困难群体的生活,2010年以争取国家投资、群众义务劳动等形式修建了敬老院,党员对口帮扶贫困户。这两年来,乡里全面对乡村公路进行整治,仅去年投入的劳力就超过1万人次;村干部带头试种良种大蒜19亩、油菜新品种--“藏油5号”,并在全乡成功推广,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2010年,结巴乡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高于自治区人均4000元的平均水平。
结巴乡结巴村支部书记赤列多吉说:“没有当年‘穷棒子’的互助合作,就没有今天结巴乡村民的幸福生活,党的富民政策加上团结一心的协作精神,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