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3 19:45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青少年时代,被称为是人生的花季。
在这个阶段,有书香给你添姿,有知识给你力量,当属人生之幸。然而,时光倒回到六十年前,这样的梦想却是一种奢侈。
西藏和平解放前,我区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根本不能上学,文盲率高达95%。
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我区教育事业,使我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让城乡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尽享教育之光。
最好听的声音是读书声
从自治区教育厅退休的土登老人是昌都人,他说,他的童年时代是在乞讨中度过的,没能接受正规教育,在他成人之后,党和政府把他送到当时的西藏公学学习。幸运的是,在他毕业之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他说,我是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亲历者,看着我区的教育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从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到现在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000余所;从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到现在小学入学率达到99.2%,初中入学率达到98.2%,一组组数字无声地传达着变化的足迹。
在昌都地区江达县,一条狭长的街道容纳了江达县所有的机关单位与居民住房,但就在这条不长的街上,却坐落着两所中学,这两所学校拥有全县最美丽的建筑。很多从没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们被集中到这里,接受最正规的教育,汪布顶乡燃灯村的欧珠卓玛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略带羞涩地对记者说,她最喜欢用电脑画画,在温暖的宿舍读《西游记》。而她的父辈还从未走出过乡村。
据记者了解,1985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在全区公办重点中小学实行“三包”试行办法》。1988年、199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对“三包”政策作了修改和补充。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以专项经费形式保障“三包”政策的落实。200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连续提高中小学“三包”经费标准,目前,“三包”经费由2005年的1.2902亿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近10亿元,小学、初中生“三包”经费标准达到年人均2000元。2007年,我区进一步扩大“两免”政策实施范围,在全国率先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有“三包”政策扶持,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记者在昌都地区察雅县小学看到,几乎每个班级都是满编制运行,从窗外走过,一阵阵朗读声让人难忘。该校的一位副校长说,现在的农牧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从原来要强迫他们送子女读书变成了他们主动送子女读书,这个小小的县小学,目前有在校生1060人。
据自治区统计局统计,截至2010年,全区在校学生总数已达53.41万人,超过全区总人口的18.2%。
最美丽的建筑是学校
“我是1982年自愿进藏工作的,短短二、三十年间,我亲眼目睹了西藏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如今你到了基层,能看到的最美建筑就是学校。”区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王建社如是说。
1951年,昌都小学成立,标志着西藏现代民族教育事业的起步。自此以后,我区加大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在“两基”攻坚期间,我区通过财政投入、教育援藏、社会援助等途径,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据初步统计,2004年至2009年期间,全区累计争取义务教育专项资金37.17亿元,用于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教学点改造、小学规范化建设、寄宿制学校改造、校舍维修、国家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等。
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之时,在区教工委、教育厅基层建设年活动驻村工作组的支持帮助下,日喀则地区第一所村级幼儿园在白朗县玛乡普喜村破土动工,该村34名儿童在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时,将在这里接受规范的学前双语教育,这是该村儿童在“六一”前夕收到的最大礼物。
在我区城乡小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校园变得越来越美的同时,我区又将学前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之一。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宋和平在自治区“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学前幼儿教育将是“十二五”期间我区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到“十二五”末由如今的119所幼儿园发展到1000所,满足城市、农村学前教育要求。
学校不仅要建得漂亮,更要建得牢固。为此,我区制定了校安工程三年实施计划。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和2010年共下达校安工程专项资金3.5亿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加固改造。今年,区教育厅、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厅制定了2011年全区消除D级危房计划,由自治区财政先行垫资5.35亿元,对全区291所中小学现有D级危房校舍进行改造,力争把学校建成最安全、最放心的地方。(尼玛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