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7 23:19 来源:人民网 点击:0
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近日印发。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本报记者就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采访了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
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具体安排,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如何推动建设农业强国开好局起好步?
答: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长短结合,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部署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必须深刻领悟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方位、战略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不断强化政策和要素供给,着力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铆足干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建设农业强国能够有效挖掘和激活农业农村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宏观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全面现代化建设增添新动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时期,必须守好“三农”基本盘,夯实“三农”压舱石,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把牢发展主动权,确保国家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
建设农业强国,要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要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驱动,推进集约化内涵式发展,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同时,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做好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细化提出未来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明确路线图、施工图,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瞄准农民群众急难愁盼,抓实事、务实功、求实效。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问: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在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如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更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去年我们克服疫情灾情、国际粮价剧烈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端牢了饭碗,为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压力会越来越大,要从“地、技、利、义”4个方面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物质基础。要用现代化基础设施和科技装备,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强化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强化科技装备支撑,加快推动重点领域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加快补上农机装备短板。
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从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进一步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让主产区不吃亏、多打粮、打好粮。
粮食生产要稳产量、提产能。产量上,要紧紧围绕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个目标,千方百计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加力扩种大豆油料,确保大豆油料自给率逐年提高。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稳定“菜篮子”产品供应。产能上,要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持续压紧压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当前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让脱贫地区发展更可持续?
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进行强调部署。必须持续压紧压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加快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步伐。
一方面,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发挥好预警响应作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兜底保障。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继续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集中力量给予倾斜支持。
另一方面,要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重点支持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就业帮扶,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帮助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提升“造血”功能。
丰富和拓展乡村建设内涵,既要塑形,又要铸魂
问: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如何有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答: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的丰富和拓展,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抓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农村道路、供水、能源、住房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重点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不仅要宜居,也要宜业。只有乡村产业兴旺起来,才能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更多流向农村,农民增收门路才能打开,农村才有活力、有人气。要按照“土特产”3个字要求,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加强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要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领域,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用好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要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平台和载体,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人民日报》(2023年02月17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