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陈千和洛松卓玛一家:盛开在蔬菜大棚里的“团结之花”

2021-03-15 07:16 来源:新华社 点击:0

初春时节,阳光和煦,站在山坡上远眺巴宜区甲日卡村蔬菜种植基地,一座座温室大棚如一枚枚晶莹的宝石镶嵌在雅鲁藏布江畔。

走进大棚,便是一股热气,记者的眼镜瞬间沾满雾气。一位中年男子摘下一个即将上市的青椒,向几位村民传授蔬菜种植的“诀窍”。

“种地就像生孩子,孩子不是越多越好,教育的质量最重要。种菜也一样,你们过去是靠数量取胜,现在要靠技术,既要提高单产,还要保证质量、营养和口感,这样才能卖出好价钱。”说话的是陈千,蔬菜基地的技术总监。他诙谐的比喻,让几位阿佳(大姐)忍俊不禁。

陈千来自湖北,土家族,在西藏种菜已经20多年了。

“基地租用了甲日卡村的280亩地,有温室大棚95座,种植西葫芦、大白菜、黄瓜、青椒、西红柿等20多种蔬菜,年产量335万斤,年产值达900万元,主要销往林芝、拉萨、日喀则等地。”陈千说。

陈千出生于1971年,从湖北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先是在当地工作,后来离职到各地创业。2000年,他只身来到西藏,先后在日喀则、林芝等地种菜,并成为当地有名的科技特派员。

2014年,机遇来了。林芝市实施万亩蔬菜大棚建设工程,种菜经验丰富、熟悉当地气候、与各族群众能打成一片的陈千牵头成立了一个蔬菜种植合作社和一家公司,先后建起6个蔬菜基地,发挥了提升蔬菜产量稳菜价、促进当地群众增收、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综合效益。

我们村有51户254人,其中的40户村民能拿到土地流转的费用,而且农闲时还可以到这里打工,不仅赚到了钱,还学到了技术。甲日卡村党支部书记多多说,村里每年的土地流转费超过35万元,打工收入有30多万元。去年底,甲日卡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了1.9万元。从大棚里走出来的村民提嘉告诉记者:“陈老板来洽谈土地流转建基地的时候,我们还有些担心。现在我们都从这里受益,大家打心眼里感谢他。”

提嘉说,她家流转了6亩地,过去种青稞、小麦、玉米,每亩地的收入也就五六百元,“现在每亩地的租金是1350元,我还差不多在这里干两个月,打工收入有7000多元”。

7年来,在各个蔬菜基地里,许多藏族群众来打零工学技术。有的基地还曾来过苗族、彝族、傣族的兄弟姐妹。各民族群众在这里合作共事,和谐相处,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大家庭。

“民族团结嘛,我觉得就是大家在一起交往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致富。”秉持这样的理念,陈千把蔬菜基地建成了一个个“民族家庭”,“没有西藏各族群众的帮助和包容,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到很踏实。”

在种菜的同时,陈千也收获了美满家庭——2006年,他和来自昌都的藏族姑娘洛松卓玛喜结连理。生活中,陈千和洛松卓玛互相扶持,互相理解,日子越过越好。他们在林芝市里买了房,大儿子洛松江措已经上初一了,二儿子洛桑次仁在读一年级,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据介绍,自2016年以来,林芝市所有6958户23893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先后脱贫摘帽。截至去年底,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676元、18966元。

(据新华社拉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