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奏响挑战命运的最强音——记残奥会上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员

2016-09-21 09:21 来源:新华社 点击:0

2016年里约残奥会于18日落下帷幕,在过去的12天中,中国残奥健儿在赛场上奋勇争先,一场场惊心的比赛,一幕幕感人的瞬间,迸发出体育所激发的人类潜能,传递着非凡的正能量,奏响了挑战命运的最强音。

在“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感召下,残疾人运动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们的名字虽不如奥运冠军那么熟悉,甚至十分陌生,但同样值得关注和掌声,也更震撼人们的心灵。

运动点燃希望之光

因为失去了一条半手臂,站在里约残奥会的最高领奖台上,中国游泳选手许庆拿过残奥吉祥物时,需要夹在肩膀和下巴中间。这些简单的动作,外人看来都很费劲,但这位不到24岁的河南小伙,已在四届残奥会中夺得十块金牌,书写了残奥会的一段传奇。

在许庆的右肩后方有一个小小的鲨鱼刺青,一旦跃入水中,他的右半臂就如同螺旋桨一般驱动身体极速前行。赛场英姿的背后,是他经历的无数困难:曾经害怕裸露残肢、学游泳时呛水无数、训练备战日游万米、比赛期间累到半夜抽筋……金牌诚可贵,但游泳带给他直面人生的自信更为难得。

19岁的钱红艳有着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篮球女孩。幼时的她因一场车祸而失去下半身,爷爷将半个篮球套在她的身下,让她能够“走到外边去”。

接触游泳之后,她来到了里约残奥会。虽然遗憾止步预赛,但游泳已经改变了她的生活。“当我还是‘篮球女孩’时,是在仰视世界。后来我装上了假肢,是在164厘米的高度看世界。再后来我开始游泳,参加了残奥会,是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地方看世界。”

中国五人制盲人足球队在小组赛连胜西班牙、墨西哥队,在淘汰赛面对巴西和阿根廷也不落下风。这些佩戴眼罩的运动员在场上奔跑、带球、射门,足球是他们黑暗中的阳光。

盲人足球对于球员最关键的要求是有勇气和胆量,特别是对双目失明的人来说,他们所迈出的每一步,都要克服内心的恐惧。26岁的王周彬从2006年首支盲人足球队建队起一直踢到了现在,他感觉在场地上奔跑,终于让他跟正常人一样,“有一种痛快飞翔的感觉”。

在里约的田径跑道上,视力受损的周国华和领跑员贾登璞成为一个整体。并肩奔跑,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两个人的答案异口同声:“信任。”这样的信任建立起来并非一朝一夕,在训练中,是一圈又一圈跑道的积累,在生活中,用贾登璞的话说,“除了她洗漱休息的时候,其他时间都在一起”。

在中国轮椅击剑队,75岁的教练庄杏娣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教练奶奶”,她曾经带领栾菊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击剑金牌,退休之后,她投身轮椅击剑。过去的13年半,她与残疾人运动员朝夕相处。

让这位长者感动的是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像有的健全人还需要教练提醒,他们在训练时总会自己加码,想通过运动改变人生。他们不提条件,默默付出。这种精神,你没有参与残疾人体育,就体会不到。”

残疾人运动员离不开守护他们健康的医疗保障团队。残奥期间,针对残疾人运动员的特定需求,4名来自眼科、内科、骨伤科以及传统针灸按摩的医疗专家来到里约。而这次参赛的中国重残运动员人数增加,也离不开中国快速提升的康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