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7 09:39 来源: 京华时报 点击:0
法治社会最好的办法无非就是司法解决。这两年来,只要这些揭发与举报受到足够重视,能在排除外来干扰的情况下依法调查、依法处置,也决不致有此绑架案发。
备受关注的“大师”王林,早在两年前就曾被多家媒体追问“七宗罪”,但“大师”仍毫发无伤。就在当地警方对王林的调查并无实质进展的当口,昨天,从江西萍乡市公安局传出一条爆炸性消息:2015年7月9日15时许,萍乡市公安局安源分局接到报案称,萍乡市民邹某被身份不明人员绑架。对此,安源分局立即依法立案侦查,经缜密工作后发现,王林(香港居民)涉及此案且已到案。
此案真相如何,还有待公安司法机关调查;有媒体公布了一份疑似王林手书的雇凶杀人“承诺书”,这有待依法认定;至于王林最后的罪与罚,也有待法院的最终裁判。此刻更值得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大师”王林如何成了绑架案的“嫌犯”;另一焦点则是邹某为何尝试了几乎所有维权手段,却始终无法化解他与王林的诸多纠纷?
被绑架者邹某,本是王林的“关门弟子”。也正因为这段师徒恩怨,才使得“大师”屡次走上媒体前台。邹某曾声称他在2009年交给王林500万元“拜师费”后成为其“弟子”,此后陆续被王林索要了近3000万元的财物。而王林也声称邹某因房屋纠纷欠他3300万元。既然双方争执不定,在法治社会最好的办法无非就是司法解决。两人也有三宗官司正在诉讼进程中,但看上去,司法并未及时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实现定分止争。
一个广为传播的细节是,2014年12月,邹某曾率众将王林的“王府”堵了个水泄不通,以此向王林要钱。但不管是诉诸司法诉讼,还是诉诸暴力威吓,都没能解决双方的问题。相反,王林与邹某这对“师徒”开始了长达两年的相互揭发、举报的过程。回想这两年来,只要这些揭发与举报受到足够重视,能在排除外来干扰的情况下依法调查、依法处置,也决不致有此绑架案发。
从现有信息看,王林与邹某这对昔日“师徒”的恩怨情仇,已不亚于一部好莱坞大片。但在法治社会,人们更追求在法律之下能拥有较具确定性的结果。一方面,当事人要相信法律、相信司法,同时也得给司法以应有的时间去完成法定的诉讼程序。另一方面,司法机关也应本着“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将定分止争作为司法参与社会管理的一大目标去努力。
理想状态下的法治,当是能治病于症状未发之前。法治并不是刑法之治,也不以刑事司法介入为常态。刑法总是最后的、迫不得已的公共产品。若是王林在前年所涉的几宗罪名能有效查明,王林与邹某的结局,也许不至于如此令人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