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西部大开发中的西藏现代化

2014-03-14 19:24 来源:西藏新闻网 点击:0

 

  中国政府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包括西藏在内的西部地区的发展纳入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制定了特殊优惠政策,西藏再次面临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中国政府对西藏采取的特殊优惠政策,分析这些政策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梳理这些政策所体现的西藏发展的基本理念,展望西藏在参与西部大开发中的发展前景。

  (一)西藏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是中国政府的一贯方针。西藏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来与祖国同命运、共发展。西藏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开始从传统的宗教性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西藏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西藏和全国一样掀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热潮。为推动西藏的发展,中央政府制定了“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等一系列有利于西藏经济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推进了西藏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并从1984年起由国家投资、全国九省(市)援建西藏43项工程等一批项目。从1991年开始实施“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年楚河)工程,对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的农牧业基础项目进行综合开发。1994年,中央政府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中央政府关心西藏、全国各地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制定了一系列加快西藏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从而形成了国家直接投资西藏建设项目、中央政府实行财政补贴、全国进行对口支援的全方位支援西藏现代化建设的格局。1994年以来,中央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了62项工程,总投资48.6亿元;15个对口支援省(市)和中央各部委也无偿援建了716个项目,资金投入31.6亿元;全国先后派出援藏干部1900多名支援西藏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1951年以来,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各项资金投入累计达500多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事业经费和教育、农牧业发展等。此外,国家还投巨资在西藏兴建了一大批能源、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中国政府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做了全面部署。10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历史再次为西藏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事实已经说明,西藏的现代化离不开祖国的现代化,祖国的现代化也不能没有西藏的现代化。没有西藏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全面;没有祖国的富强,就没有西藏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西藏的现代化发展只有融入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并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新世纪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政策支持及对西藏发展的推动作用

  新的世纪,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正在全面付诸实施。中央政府在2001年6月召开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国家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实施和西藏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促进西藏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西藏除享有中央政府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一切政策措施外,还享有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建设资金投入和建设项目安排方面,中央政府将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西部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西部开发的重点项目。“十五”期间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投资322亿元支援西藏建设187个项目。在国家财力有限,类似西藏这样相对落后地区还不少的情况下,对西藏在建设资金和项目上给予了特殊关照。

  (2)在财政支持方面,教育、科技、卫生、文化、文物等专项资金补助的分配向中西部倾斜,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也重点用于西部贫困地区。西藏地方财政自给能力差,多年来中央一直实行特殊的财政转移支付办法,中央财政将适当增加对西藏的定额补助基数,并逐年递增。“十五”期间,中央将对西藏提供379亿元财政补助。

  (3)在金融信贷方面,重点支持西藏能源、交通建设项目,根据项目建设的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增加对西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优势产业、小城镇建设、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
  (4)在税收方面,国家多年来在西藏一直实行“从轻从简”的税收政策。从1980年开始,对西藏免征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并将继续实行。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产出的农业特产品,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5)在投资环境方面,国家鼓励东、中部企业和个人到西部地区投资。在市场准入方面,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西藏全都放开。凡符合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导向的各类企业均可进入西藏开展经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西部地区服务贸易等领域。

  (6)在对外贸易方面,进一步放宽西部地区企业对外贸易经营权和经济技术合作经营权的标准,鼓励西部地区优势初级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面发展,并增加优势产品的出口,对西部地区发展急需的自用产品适当放宽进口限制。实行优惠的边境贸易政策,在出口退税、进出口商品经营范围、配额、许可证管理、人员往来等方面简化手续,放宽限制。

  (7)在科技发展和教育方面,加大科教援助西藏的力度。支持西藏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和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培训基地建设。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向西藏倾斜。对西藏农牧区中小学生继续实行“三包”政策,提高“三包”标准,改革经费使用方法,实行助学金、奖学金制度;加强基础教育,同时增加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扫盲教育的资金投入;加强内地省市和高校对西藏高校的支援,以西藏大学为基础,建设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内地高校招生和选派留学人员方面对西藏给予重点支持。

  另外,国家在农牧业和农牧区、企业改革和发展、社会保障与住房制度改革、城镇建设、土地利用和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对西藏也有一系列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既是中国政府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的一部分,也是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央制定新世纪初加快西藏发展优惠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着力帮助西藏人民抓住机遇,努力缩小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坚持把“兴区富民”作为根本,大力改善广大农牧民的教育、医疗和生活条件,提高综合素质;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战略,努力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坚持把增强西藏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落脚点,努力激发西藏内部的经济活力,把解决当前问题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建立西藏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对于西藏现代化建设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三)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情况及政策支持的效益分析

  西藏自治区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在深入分析西藏基本区情的基础上,初步推出了实施大开发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勾画了总体规划思路,并在成都、西安举行的“中国西部论坛”上,与国内外不同层面的政府官员、咨询机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

  目前西藏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公共服务领域、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展。青藏铁路总投资约260亿元,到2000年底已完成投资10亿元,预计用5年的时间实现全线通车。沙漠化防治及地质灾害治理具体工作已经展开,长江上游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已经启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重点区域环境治理已初见成效。贸易投资的软环境有了很大改善,2000年10月,西藏在香港成功举办了“西藏自治区(香港)投资经贸洽谈会”,在北京、西安、昆明、深圳等地参加了全国性的招商引资活动。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进程,通过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了活力。其中中央政府对西藏采取的优惠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特殊政策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

  1.经济效益  (1)西藏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提高了西藏产业整体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商品化水平。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已基本实现了粮、油、肉类自给。现代工业迄今已经建立起包括能源、轻工、纺织、机械、森工、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20多个门类。形成了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航空、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公路总里程达到2.25万公里;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IT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通信事业实现了超前发展,达到当代先进水平的通信网络;西藏城市规模伴随产业升级不断扩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综合功能不断完善;改革开放推动西藏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产业空前发展,增强了与内地、与世界的相互联系和合作;西藏地方的区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实现接轨。(2)西藏的经济总量实现了巨大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1994年至2000年,西藏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2000年达到117.4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33l元,比1994年增长88%。

  2.生态效益  西藏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同步规划和实施。西藏制定和实施了《环境保护条例》《地质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以及与国家《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相配套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形成了有效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监督管理体制,使全区大部分森林、江河、湖泊、草场、湿地、冰川、雪山和野生动植物等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水、气环境质量保持了比较良好的状态。拉萨的城市环境指数居全国首位。西藏先后建成了羌塘、珠峰、雅鲁藏布大峡谷等18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其面积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一半。“一江两河”工程在防治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效益,对保护和改善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环境评估指数表明,西藏生态基本上还处在原生状态,是全国环境状况最好的地区。

  3.社会效益  支援西藏政策和援藏项目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提高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国家投入巨资兴办教育事业,教育得到广泛普及,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85.8%。半个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学科领域涉及历史、经济、人口、语言、宗教等人文和社会科学以及农业、畜牧、林业、生态、生物、藏医药、盐湖、地热、太阳能等自然科学和使用技术几十个门类。医疗卫生保健状况有巨大变化,现在的西藏已经建成了中、西、藏医结合,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西藏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儿童计划免疫合格率达到97%,西藏人口已增加到262万人。藏族人民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得到尊重和科学继承,群众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护。国家投入巨资用于西藏重点文物单位的维修和保护工作,拨款3亿多元及大量黄金、白银等用于西藏寺庙的维修和保护。布达拉宫、大昭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四)西藏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发展前景

  根据联合国开发署最新的定义,发展指的是创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环境,使人们得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获得富有创造性的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进一步讲,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基本能力,是获得健康、知识、资源和参与社区生活的能力。没有这些能力,就不可能得到生活中的其他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是发展的关键。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和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同样遵循了这样的发展理念,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政策支持同样体现了这样的发展理念。

  l.“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西藏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西藏5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的不断解放和发展的过程。西藏各族人民始终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西藏发展成果的受益者。

  (1)农牧民优先受惠是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首要目标。2000年末西藏总人口26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20万人,占84%。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西藏广大的农牧区发展较为缓慢。在西部大开发中,对西藏的政策优惠始终坚持了“富民为本、广大农牧民优先受惠”的原则,以富民为目标,将重点放在农牧区,放在提高和改善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上。西藏还没有形成对区域经济全局发挥主导作用的现代产业或产业群。我们应重新认识农牧业在推动西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探索区域经济的再生之路;应围绕农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构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应充分发展高原生态农牧业,避免过去片面追求以种植业为核心的粮食主导型模式;在农牧业经营管理上,应引入新的运作机制,发展规模化经营;城镇建设根据实际需要,注重以小城镇发展带动和辐射农牧区的发展。

  (2)社会发展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目前西藏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国的差距要明显大于其经济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在发展观念方面,各方面正逐步认识到,GDP并非西藏发展的唯一指标,更不是跨越式发展的唯一指标。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在社会发展领域。投资拉动固然可以加速GDP增长,同时还要重视增长质量。在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调整投资方向,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牧区和小城镇设施、医疗卫生、中小电站和饮用水源等方面,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

  (3)在西部大开发中,西藏和其他藏区要实现社会现代化,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现代化。知识、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拥有、开发、分配及利用水平等问题特别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在西部大开发中,努力实现从开发自然资源到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转变。搞好教育,培养人才是根本。实施“科教兴藏”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是重中之重。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西藏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逐步建立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与使用体制,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和配套措施。农村教育积极推行“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的办学模式,中学逐步实行“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双证制度。实现人的现代化,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成功的核心,也是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重要保证。

  2.重视可持续发展  西藏的现代化是在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下展开的,必须从西藏实际出发,走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以有利于西藏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西藏人民的发展和幸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西藏的发展必须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保持生物多样性,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全面和协调的发展。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政府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都对环境保护和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予以特别关注。西藏正在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计划到本世纪中叶投资227亿元、建设160个重点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加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增强各族人民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意识,特别要倡导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环保观念;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强化环境的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建立合理的生态公共产品价格体系,以切实处理好环保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3.传统文化得到科学的继承和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藏大多数藏族群众信仰宗教,宗教的影响渗透到藏族的文化、艺术、风俗和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西藏现代化发展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现代化步伐逐渐加快,对藏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全面、深远的影响。例如:经济市场化、交换商业化、农牧区城市化,以及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等,都对藏族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藏的发展中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必须从本与末、新与旧、内与外几个方面入手。其中既有传统文化自身的适应、调整,也有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政策支持。在对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我们倡导尊重和科学地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要大力发掘、整理、继承其中的优秀成分,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的瑰丽花朵;在资金支持方面,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将保护、利用与开发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社会经济功能;在文化观念上,要着力培养民众的开放意识、参与意识、科技意识以及民主法制观念。

  美丽富饶的西藏,雄踞世界屋脊,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劳勇敢的西藏各族群众,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骨肉同胞。纵观历史发展,西藏的兴衰和藏族同胞的命运,历来同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国运兴,西藏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西藏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重要的还不仅在于已经取得的成果,更在于找到了一条实现西藏的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一种全国支援西藏的有效机制。中国政府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藏在新世纪初的繁荣进步搭建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加团结富裕文明的美好西藏将会屹立在世界屋脊上。

                                           (原载《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