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专家解读:日本财政缘何深陷困境?

2016-04-22 10:38 来源:新华社 点击:0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华网北京4月22日电 题:日本财政缘何陷入困境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张季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本网特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在《日本学刊》2016年第2期发表《日本财政困境解析》(全文约2.2万字)。

    张季风认为,从日本财政现状来看,无论与20年前的日本还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都是最糟的。“入不敷出,寅吃卯粮”,开支约为收入的两倍,财政预算的近1/4或者说财政收入的一半用于国债还本付息,特别是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政府债务的实际负担还在增加,更关键的是找不到解决的出路。日本财政状况如此严重,却未濒临“财政悬崖”,这似乎成为难解之谜。今后日本财政走向如何?是否会崩盘?这些都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严峻的财政现状

    判断一国的财政状况有许多指标,主要有年度财政收支平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长期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政府净债务占GDP的比重以及基础财政平衡状况等。日本的上述所有指标都非常严峻。

    1.财政赤字率居高不下。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与GDP之比)是流量指标,反映年度财政状况。1993年以来,日本长期处于财政赤字状态,而且其财政赤字率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的财政赤字率仍在继续恶化,2011年高达-8.6%,2015年仍达-6.6%,在发达国家中仍属于最高的。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不断增加。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存量指标,反映一国的长期财政状况。1992年以来,日本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长期债务余额年年创新高,2015年度末已超过1035万亿日元。政府长期债务占GDP的比重也不断攀升,按国际标准计算,1990年仅为68.6%,2010年上升到193.3%,2015年又蹿升到233.8%,高于饱受主权债务危机之苦的希腊和西班牙,位居发达国家之首。另外,从政府的净负债(从负债总额中扣除房地产、土地、股票等资产的净债务)占GDP的比重来看,形势也极为严峻,2015年已接近150%,在七国集团当中也是最高的。

    3.基础财政平衡恶化。所谓基础财政,是指从财政支出扣除国债费、从财政收入扣除公债后的部分,如果基础财政赤字,意味着每年新增国债持续增加,如果基础财政实现平衡,则意味着利用现有税收可以满足一般性财政的基本需要。基础财政若能实现均衡,在名义经济增长率与长期利率相当的情况下,国债占GDP的比重就会有所收敛,而不是继续扩散。现实中日本的基础财政状况并不乐观。据经合组织(OECD)的统计,2015年日本的基础财政赤字仍达6.7%,远高于OECD成员的平均水平。自2004年以后,地方基础财政平衡明显好转,已转为盈余,但地方政府的总体财政状况依然严峻。以地方债为主的地方长期债务余额,1990年为67万亿日元,1993年度为91万亿日元,到2003年度末达到198万亿日元,十年翻了一番多,此后状况有所好转,但直到2015年仍维持在200万亿日元左右。

    4.政府财政长期入不敷出。自1992年起,日本政府一直通过扩大公共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随着人口迅速老龄化,社会保障费用占财政支出的份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经济长期低迷使税收大量减少,加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又实施大规模减税政策,使本来就已经减少的税收变得更少。由于经济复苏的目标迟迟没有实现,导致“出多进少”,使政府的债务余额越滚越多。到2012年为止,国债发行额大于税收的状况已经持续了四年。2013年以后,税收有所增加,但财政状况恶化的基本趋势并未发生变化。鉴于日本财政每况愈下,2011年1月以来,标准普尔和穆迪等评级机构连续下调日本国债的等级。2015年9月,标准普尔又将日本国债调低至 A+,降至中国、韩国、捷克之下,与斯洛文尼亚、爱尔兰处于同一水平。

(资料图片)

    (二)日本深陷财政困境的根源

    尽管日本一直未停止财政改革的脚步,但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累计负债仍然有增无减,并且孕育着深刻的危机。导致日本财政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经济波动因素。经济衰退从扩大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两方面对财政产生压迫,如果经济景气则对财政产生积极影响。

    经济衰退对财政的第一个打击是财政支出的增加。日本过去20年的长期债务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政府为刺激经济不断扩大公共事业投资而累积起来的。1992年至2016年日本政府推出了近30次紧急经济对策,累计财政支出总额超过300多万亿日元。毫无疑问,政府支出的增加,对拖累日本财政陷入困境有直接关系。此外,经济不景气,税收相应减少,其结果是政府借新债还旧债,致使累计债务越积越多。

    经济衰退对财政的第二个打击是税收减少。据日本内阁府的统计,1991年度到2013年度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0.9%,而且由于长期通缩,名义GDP增长率年均为负增长。经济景气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税收绝对额严重下降是造成日本政府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2.财税政策因素。税收减少,不仅仅是因为经济低迷,不适宜的减税政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减税政策的初衷在于通过减税刺激生产和消费,进而刺激经济复苏,通过经济复苏达到自然增加税收的目的。为了打开泡沫经济崩溃后景气低迷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在进行以高收入者为对象的个人所得税减税的同时,还多次进行对企业所得税的减税。但事与愿违,这些政策并没有带来日本经济的复苏。相反,以高收入者为对象的个人所得税减税和企业所得税减税使“税收收入弹性”显著降低,最终形成“即使景气恢复,税收也不会增加的财政收入结构”。中央政府的减税政策,不仅使国家财政陷入危机,也使地方政府的税收减少。这是因为,中央政府决定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减税后,与此相联动,地方政府的居民税、事业税也必须随之减税。总之,日本的减税政策大大减少了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收入,非但没有带来刺激消费和刺激复苏的效果,相反却使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长期债务负担越来越重。目前,为了对冲提高消费税率给经济带来的冲击,安倍内阁正在考虑实行以食品为对象的“消费税轻减税率”政策,如果实施这一减税政策,可能减轻提高消费税率带来的冲击,但提高消费税率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减税政策通常是与政治相捆绑的,作为政治家的首相实施减税政策,在时机选择上往往与选举相联系,难免有收买人心之嫌。

    3.人口老龄化导致的财政结构性因素。经济形势变动和政策失误固然是影响财政平衡恶化的重要因素,但财政结构性因素恐怕是更主要的因素,特别是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更大。从日本财政支出的主要项目来看,公共事业费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由于刺激经济景气的需要有所增加,1998年度以后逐渐减少。但是,由于人口迅速老龄化,社会保障相关费用急剧增加,特别是2009年,由于这一年基础养老金的国库负担率提高到1/2,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社会保障费比上年增加了6.1万亿日元,此后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可以说,90年代以来财政支出增加的主要部分是社会保障相关费用。从各个项目支出所占比例变化也可以看出,社会保障费用增加最多,从1990年度的17.5%上升到2014年度的32.7%,增加了15.2%,金额从11.6万亿日元增加到31.5万亿日元,增长近3倍。另一个变化大的支出项目是用于国债还本付息的国债费,从1990年度的14.3万亿日元上升至2015年度的23.5万亿日元,增长64%。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财政状况的恶化。

    透过日本财政濒临危机这一现象可以看到,其本质在于日本人口迅速老龄化。1965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为6.3%,1990年上升到12.1%,2015年9月这一比重已经上升到26%,与此前许多智库的预测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后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研究所预测,到206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39.9%,14岁以下人口占比将降至9.1%。经验表明,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就会增加一个百分点。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金的缺口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即使经济得以恢复,财政状况也难以从根本上得到好转。

    4.制度扭曲因素。日本财政不断暴露的困难反映出所谓“国家形态”的国家制度形式发生了扭曲。比如,既得权益和管辖行政省厅之间僵硬的合伙关系,对未来一代将会增加负担欠缺考虑的惰性政策形成机制,优先保护当前供给者的利益并利用其能力而忽视消费者的规制结构,被纵向分割结构所埋没的官僚激励机制以及职业机会的倾斜等。造成日本财政危机的制度因素,包括预算增量主义、利益集团、“族议员”、纵向行政及政府内部调整、审议会、地方政府依赖性等。

    在上述政治生态下,尽管日本公共支出引发的乘数效应逐渐下降,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却维持着庞大的公共支出规模。

    5.外部环境因素。日本的财政恶化问题也是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经济自身的原因,但不能否认外部环境恶化对日本财政恶化的“贡献”。不可否认,过去日本的一些首相也对重建财政做了一定努力,但一直未能取得根本性效果,其中有各种原因,与突发事件时常不期而至也不无关系。例如,1996年桥本龙太郎首相顶住各种压力,推动财政结构改革,提高消费税率,但政策刚刚出台就遭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其结果是,不但改革未见成效,自己也丢了相印。再如,在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期,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进行财政结构改革,曾使财政状况有所好转。2002—2008年初的超长期景气周期中,税收比较稳定,公共投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的财政状况。每年国债发行额持续减少,国债依存度下降,财政赤字收窄,特别是基础财政赤字率2007年已降至1.1%,距离基础财政收支平衡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但恰在此时,2008年秋季,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来袭。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一样,日本不得不重新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公共投资,扩大有效需求。积极财政政策和超宽松货币政策使日本在2009年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困境,但代价也是沉重的,高强度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使日本财政再陷深渊。在刚刚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经济步入复苏通道之时,2011年3月大地震、大海啸和核泄漏复合型大灾难又给日本当头一棒。毫无疑问,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日本国会在2011年5月初就通过了总额为4万亿日元的第一次补充预算。7月中旬又通过了总额为2万亿日元的第二次补充预算。第三次补充预算,规模为10万亿日元以上,而且主要通过增税和税外收入以及发行复兴债来筹措。直到2016年度,日本每年都拨出巨额专款用于东北灾区的灾后重建事项,这使其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新华网日本频道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为“新华网日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