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谋合图强半世纪
2014-03-15 15:38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1957年3月25日,西欧法国、西德、意大利、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6国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条约,《罗马条约》被视为欧盟的“出生证明”,这一天也就成了欧盟的法定“诞生日”。
欧盟:经济一体 谋同舟共济
1950年5月9日,时任法国外长的罗伯特·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设想,为促进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石。在50余年的时间里,欧洲一体化经历了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的发展阶段,实现了欧洲共同市场,创建了使用统一货币的欧元区。欧盟成员国从6个扩展到现在的27个,并制定了《欧盟宪法条约》。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生效,欧洲一体化跨出了实质性一步。这个条约有两点对后来的一体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该共同体从法德联营扩大到6国联营,并表达了向欧洲其他国家开放的愿望;二、条约规定,把共同体有关政策的制定权让渡给超国家机构。
一体化的倡导者并不满足煤钢领域的一体化,很快就把方向直接指向了政治领域,提出了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欧洲政治共同体的设想,但不久均以失败告终。面对失败,一体化逐渐变得务实,6国确定了更为现实的目标,着手讨论扩大经济领域的一体化。1957年3月25日,6国在罗马签署了《罗马条约》,标志着一体化迈出了决定性一步。根据《罗马条约》规定,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建立关税同盟;建立实现人员、服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共同市场。1965年4月8日,6国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欧共体成立后,逐步建立了关税同盟和共同外贸政策,实行了共同农业和渔业政策,建立了总预算,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欧共体已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其作用和影响日益上升。然而,成员国之间的海关依然存在,内部壁垒并未消除,真正的共同市场未能建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欧共体成员国希望建立欧洲统一市场的呼声日益高涨。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欧盟由三大支柱组成:以经货联盟为核心的欧共体,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内政司法合作。1993年11月《马约》正式生效后,经货联盟建设快速发展。2002年1月1日,欧元现钞开始流通,这是欧洲一体化历史上的一个决定性阶段。
欧盟经过6次扩大,至今已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达4.8亿,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欧元。欧盟地域的扩大为欧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加强了欧盟的经济竞争力。然而,欧洲联合的道路还很漫长,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欧盟的每一次扩大都会打破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需要进行艰难的调整与磨合。欧盟的体制最初由6个创始国设计,半个世纪以来,其体制运行与成员国增多之不相适应的矛盾逐渐凸显,促使欧盟不时出台谋求改革之举,但始终难有重大突破。2005年,法国、荷兰以全民公决的形式相继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为了走出制宪僵局,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建议《罗马条约》签署50周年之际,27国签署一项“庄严声明”,声明将确定宪法的一系列原则、目标及义务。以此逐步缩小分歧,建立共识,创造达成一致的条件。
政治一体 求合众同声
“欧盟没有共同外交。”这是记者在与欧盟委员会官员与欧盟成员国外交官接触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但欧委会大楼对面欧盟理事会的官员们却不这么看,他们说,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诞生不过8年时间,这些年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两者的说法都不无道理。的确,从真正意义上说,欧盟还远未达到在外交上用“一个声音说话”,27个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妥协,推动政治一体化进程缓慢向前。但另一方面,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热点问题上正发挥着引人瞩目的作用,欧盟负责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事务高级代表索拉纳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世界热点地区,便是一个很好例证。
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从上世纪70年代欧洲政治合作机制演变而来。欧洲大陆军事对峙的结束,为欧共体在外交与安全政策上追求一体化目标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而德国的统一,欧洲国家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失去其在中东地区的传统影响力,在制止巴尔干民族冲突问题上的失败,促使欧共体内部要求“一致对外”的呼声日益高涨。1993年11月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列为联盟的三大支柱之一。《马约》确立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五项目标:保卫联盟的共同价值、基本利益与独立;以各种方式增强联盟及其成员国的安全;维护和平与加强国际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发展与巩固民主与法制,尊重人权与基本自由。1999年5月1日正式生效的《阿姆斯特丹条约》(简称《阿约》)又对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实施手段做出了集中表述,规定设立“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一职,将由理事会秘书长兼任。同年6月,欧盟科隆首脑会议确定由北约前秘书长索拉纳担任该职。科隆峰会还决定成立欧盟军事委员会,12月的赫尔辛基首脑会议又决定成立欧盟快速反应部队,用于危机处理。
应该说,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出现至今,取得的成果不可否认。其一,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作用在增强,如在伊核问题、巴以冲突、朝核问题上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发挥积极作用。其二,出台欧盟安全战略,为联盟成为一支全球力量明确了目标,并决定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中国与印度这六大伙伴加强合作,凸显欧盟作为全球一极的作用。其三,随着欧盟外交的拓展与深入,具有“和解对话”特征的欧洲模式正日益在国际舞台赢得声誉与地位。其四,欧盟在国际危机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3月31日,由13个欧盟成员国与14个非欧盟成员国的350名军人组成的特遣部队进驻马其顿,从北约军队手里接管维和任务,成为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建设的里程碑事件。此后,欧盟军事人员进驻刚果(金)参加维和、在印尼的亚齐地区监督停火、前往黎巴嫩维和等,被公认为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历史上可圈可点的行动。
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诞生及发展无疑是欧盟50年历程中的亮点之一,但它在行进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能否让《欧盟宪法条约》“起死回生”,欧盟外交部长能否真正出现,便是其现实挑战之一。欧盟扩大到27个成员之后,如何将这27个声音糅在一起,能否以多数表决制来“定调”,是挑战之二。而欧委会、理事会与欧洲议会等机构之间能否实现富有效率的合作,并在欧盟国家公民中树立起良好的“可信度”,也是一个挑战。应该看到,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建设距离既定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俄罗斯:冷静应对
当欧盟国家领导人聚首德国首都柏林,隆重庆祝《罗马条约》签署50周年之际,与欧盟毗邻的俄罗斯也在密切关注“大欧洲”进程即将掀开的新一页。
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国,俄罗斯明确将自身定位为欧洲国家,发展与欧盟关系成为其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俄总统普京去年年底曾专门就俄欧关系撰文指出,“无论从精神价值观看,还是从历史和文化传统角度讲,俄罗斯都是‘欧洲大家庭’的天然成员。俄罗斯没有确定加入欧盟的目标,但准备与欧盟全面发展平等战略伙伴关系”。普京的这段表述不仅反映出俄罗斯挥之不去的“欧洲情结”,同时也明确了对俄欧关系发展的基本立场。
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从国家安全考虑,俄罗斯都需要欧盟这样一个战略伙伴。双方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国际事务中对加强合作互有需求,作为一个经济政治组织,欧盟也不会在安全领域对俄构成威胁。俄罗斯也希望通过与欧盟加强合作,积极致力于建立平衡的多极化世界,制约美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霸权,进而谋求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俄欧关系发展事关欧洲的安全、稳定和繁荣,对整个世界格局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俄欧各领域合作关系不断加强。欧盟目前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俄罗斯对欧盟的贸易占俄进出口总额的40%左右。特别是在能源领域,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能源出口市场,而且短期内也无法改变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局面。欧盟高官甚至明确表示,欧盟与俄罗斯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能源问题是欧盟与俄罗斯合作的基石。这一立场不仅显示出俄罗斯不可替代的能源大国地位,同时也折射出欧盟对俄未来能源政策的高度关注。
对于欧盟不断扩大的东扩进程,俄罗斯在表示“理解和尊重”的同时,也在密切关注欧盟内部转型进程。按照普京的话说,这关系到俄欧关系的发展速度和前景。有分析家认为,与咄咄逼人的北约东扩相比,欧盟东扩带给俄罗斯的“麻烦”要少得多,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尽量防止欧盟东扩产生的消极影响”。去年双方签署的有关简化签证和遣返非法移民的两个协定,是俄欧在化解“消极影响”过程中取得的“看得见的最具体的成果”。双方一致认为,这是俄欧朝彻底实现免签目标“迈出的第一步”,将对促进双方在教育、文化、体育和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往来产生积极影响。
由于一些新入盟的中东欧国家与俄在双边关系中存在矛盾,俄方希望通过积极对话寻求妥协,解决欧盟扩大给俄欧关系带来的难题。由于波兰否决了欧盟启动与俄罗斯进行新的《伙伴合作关系协议》谈判的动议,去年11月在赫尔辛基举行的欧盟—俄罗斯首脑会议未能按计划启动有关欧俄新合作协议的谈判。这项1997年生效的协议将于今年10月到期,而双方启动有关新协议谈判需要获得欧盟成员国的一致同意。显然,新协议谈判迟迟提不上日程将对俄欧关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普京曾强调指出,俄罗斯与欧盟应建立面向现实需要、面向更远未来、更具法律效力的合作模式。当前,尽快启动签署新协定的谈判是今年俄欧关系发展的首要任务。可以想见,清除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障碍,寻求新的更有效的合作模式,将是俄欧双方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