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扎根基层,带领群众谱写脱贫致富小康梦

2016-04-22 17:50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扎根基层,带领群众谱写脱贫致富小康梦
 
——记左贡县旺达镇乌雅村选派村支部书记王卫
 
本报记者杨青曲珍 郝鹏举
   
 
    乌雅村,一个临近县城的村庄,曾经却比大山深处的许多村庄还要贫穷。
    一个位于318国道旁的村庄,曾经却贫瘠的只剩下满眼的黄沙与碎石。
    这里曾经是左贡县较为贫困的村庄之一,落后的观念、贫瘠的资源,让贫困如魔咒一般苦苦纠缠着这里的人们。
    2013年12月8日,他的到来,让村集体经济一下焕发出了活力,让这里的群众一下看到了未来,他就是咸阳民族学院选派到乌雅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卫。
 
 艰难的实践只为当初那份梦想
 
   2011年,30岁出头的王卫是咸阳民族大学外语学院的辅导员,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他代表学校前往西藏调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下被这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所深深吸引,被这里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人们深深打动,特别是看到许多村庄贫困落后的面貌时,他就萌生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这里的人们摆脱贫困的想法。
   回校后,王卫先后3次向单位提交申请,希望能将自己选派到条件相对艰苦的西藏阿里地区担任村支部书记,最后经过综合考虑,他被选派到昌都市左贡县乌雅村担任村支部书记。
   2013年底,刚刚从内地繁华都市初到乌雅村,王卫被深深震惊了,这里的贫困超出了他的想象,他见过内地许多贫穷的村庄,但这里的贫困程度、村民们的艰苦生活超出了他的想象。
   困难只会让怯懦者停下脚步,对于勇敢无畏者来说,世界上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面对困难,王卫没有退缩,他毅然决然地下定了决心,要用自己3年的驻村时间,彻底改变这里贫穷落后的局面。
    “来到西藏,让我知道梦有多深,实现梦想有多么不易,既然来了,即使面对的困难再多,我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王卫说。
 

        群众都变成了亲人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对强烈的高原反应、语言的障碍、风俗习惯的差异,王卫开始履行他崭新的使命---担任乌雅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要维护这里的和谐稳定,建强这里的党组织,转变群众观念,带领这里的群众增收致富,帮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在这里,需要他做的工作异常繁多艰巨。
   万事开头难,王卫深知,想在乌雅村干一番事业,首先要与群众建立感情与信任,他一边向村里的文书学习藏语,一边到群众家中走访调研,了解情况,每天挨家挨户走访群众,近距离和群众的沟通交流,听群众的心声。“每天大爷大娘的叫,看到谁家有活干就跑过去帮忙,感情自然就深了。”王卫说道。
   渐渐地,王卫与乌雅村的群众越来越熟悉,很多村民开始邀请他到家里去住。面对众多的邀请,王卫最后决定带上被子和粮食到每家住上3天。全村55户人家,一住就是5个多月,可王卫硬是住上瘾了,住完了一轮又要住第二轮。
   一年多下来,王卫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群众也把他当成家人一样看待。“他刚来时,白白净净的,现在他晒的比我还黑,我们村每个大人、小孩,不管是谁,他都能叫上名字,谁家有几口人、几亩地、几头牛,他都能说得清楚,他藏语学的也非常快,我们跟他说话,他基本都能听懂。”谈起村支部书记王卫,村民曲培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在与村民的朝夕相处中,王卫将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谁家的水管坏了,谁家有农活了,只要群众有困难,只要群众有需要,他都会第一时间出现。
   有一次,王卫得知村民四朗旺堆因高血压昏迷在县医院住院。他心急火燎前去探望,看到县医院无治疗条件,立即将病人转至昌都解放军七十五医院,结果还是诊断不出病因,王卫又赶紧转院到成都华西医院治疗。积极的转院、及时的手术挽救了四朗旺堆的生命。回村后,发现四朗旺堆的儿子丁增洛萨严重感冒,在输完吊瓶后,不仅没有治愈,还出现头疼、呕吐等症状,王卫又带着丁增洛萨前往七十五医院就医,直到他的各项生理特征逐渐恢复正常,才放心回到村里。
   脚下沾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一年多来,王卫的足迹遍布乌雅村的山山水水,到处都留下过他的身影。春耕时节,他与群众一起耕地、种土豆;秋收时,他与群众一起割青稞、收青饲料;闲暇时,他到牧场探望牧民、帮着放牧;藏历新年凌晨四点他穿上藏装,与全村群众一起登山迎新年……
 
 思路决定出路
 
   王卫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刚担任村支部书记时,他想通过教育改变当地的贫穷面貌,经过他的多方教育引导,全村群众开始转变了观念,都将适龄儿童送到了学校读书。可通过教育脱贫致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远水解不了近渴,王卫需要的是在最短时间就能让群众致富,思前想后,也只有发展村集体经济才能尽快让群众富起来,可乌雅村既没资源也没资金,如何发展产业又成了困扰王卫的一大课题。
   经过仔细调研和深深思索,王卫得出乌雅村的发展优势,既有地处318国道沿线又靠近县城的区位优势,又有靠近玉曲河堆积着大量沙石的资源优势,乌雅村既可以发展旅馆、商店等旅游项目,也可以发展砂石厂、砖石厂等实体项目。
   一旦确定了发展思路,急性子的王卫就开始行动起来。先是组织8名村“两委”干部到芒康盐井、塔鲁温泉、旺达日赤赛马场等景点参观学习,借鉴其他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之后召开村“两委”会议研究决定,将村里废弃的沙石厂收回村里统一管理,通过招商引资引进220万元成立乌雅村沙石厂,2014年10月厂子竣工投产,当年实现收入75万元,户均增收13000元左右。筹措资金40万元建设了集旅馆、商店、饭店、茶馆一体化的综合型服务商店,2015年5月竣工,实现年收入10万元。
   村里原来有一个老造砖厂,全靠人工打砖,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王卫决定购买新的现代化打砖设备,扩大砖厂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在和民院领导沟通后,争取到40万元用来购买新设备,但是设备和运费加起来大概要近60万元,近20万元的缺口怎么办?村长尼玛欧珠看到很多群众因为现代化的设备没有人懂操作,会亏钱,筹资出现问题,他一跺脚就把自己家里的一辆面包车卖掉了,筹足了30万元。
    “在购买设备过程中,发生过一次意外。我和副村长前往北京购买设备,但带的银行卡是村长的,到了北京取钱时傻眼了,每天最多只能取5万元,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当时四处找人帮忙,最后我们学校副院长扎西次仁帮我转了30万元过来,回学校还钱时,2100多元的跨行手续费他坚决不收,还请我们吃了饭”谈起自己心爱的设备,王卫好像有讲不完的故事,“设备运送回来后,又发生过一次意外,新设备打出来的砖严重不合格,当时村长瘫坐在沙堆上,村民也炸开了锅。和厂家沟通后,怀疑是模具有问题。但新的模具到底行不行,谁心里也没底,一时间村民们怨声载道,我当时就向群众作了承诺,如果这个设备出了问题,如果这个造砖厂亏了,我就留下来不走,用我的工资偿还,1年不行2年,10年不行20年。之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10天没有出门,第11天新的模具运到了,一试,打出的砖非常漂亮,那一刻,全村人都沸腾了,那是我最高兴也是最难忘的一刻。”

       

        找到治穷“良方”

 
    去年虫草采挖的黄金季节,乌雅村没有一个人上山采挖虫草,全村能干活的“劳力”全在砖厂忙碌。
    “新的打砖设备是原来人工打砖效率的几十倍,而且打出来的砖质量比人工打出来的还结实,现在全村能干活的人都在这里,大家干劲都很足,去年我们村没有一个人去采挖虫草,都在砖厂工地上干活,记录人员上班情况和记账的本子都用了20多本了。”王卫说道。
    全自动打砖机全力运转时,3辆叉车,2辆装载机,近30名工人都满足不了需要,每天最多时能实现6万余元收入。村长米玛欧珠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我们新砖厂才开工1年多,实际运行才3个多月,就实现利润100多万元,当年村民平均实现增收1.2万元以上。我们村17户贫困户现在已有12户实现脱贫,其中有5户是主动提出要退出低保的。今年我们力争实现收入翻一番,让另外5户贫困群众脱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走在前面。”
   王卫对今年实现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很有信心,“我们新采购的价值100多万元的设备马上到位,到时就有了2条生产线。去年一条生产线,只干了3个多月就实现利润100多万元,今年2条生产线,我们至少要干6个月以上,实现300到500万元的利润应该问题不大,村民收入翻一番是我们的最低目标。”
   市委老干局驻乌雅村工作队队长吉村入驻后深受感染,也积极为村里奔走争取,“经过多方协商,县人社局在这里建了一个农牧民技能实训基地,其他乡镇有条件的农牧民到这里参加培训,对于愿意留下来干活的农民群众,培训合格后经过考试,就可以留下在砖厂就业。”
    村还是那个村,人还是哪些人,只因为来了一个王卫,乌雅村开始发生巨大转变,发展思路有了,增收致富渠道有了,群众干劲有了……
    “以前我经常到县城打小工,每天最多挣100元,还要看别人脸色,现在在自己家门口挣钱,村里的厂子,离家又近,干什么都方便,挣的比出去打工挣的还多。”村民卓嘎泽西说道。
    “现在全村群众干劲都很足,一个是能挣钱,大家积极性很高,一个是我们村王卫书记带动的好,他每天和我们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糌粑,他比我们干的还多,可他不拿一分钱,我们谁干活干的好,他还请我们吃饭,他是我见过最好的村支部书记。”村民斯塔洛松告诉记者。
   当褪去矫情的伪装,俯下自以为是的身姿,真心融入群众的生活时,你会得到群众真心的拥护。王卫用自己的行动不断践行当初的那份誓言与梦想,不断续写着乌雅村更为美好的明天。“现在我们村家家都是万元户,我们的目标是把乌鸦村打造成西藏将来的华西村。”临近采访结束,王卫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