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5 09:1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点击:0
“十二五”以来,昌都市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多措并举,紧紧围绕脱贫工作目标,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群众收入为着力点,以整乡推进、面上扶贫、劳动力转移和推进项目为重点,国家投资12.4亿元,实施项目扶贫、产业扶贫、民生扶贫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605个,累计实现脱贫16万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改善,扶贫开发机制不断完善,扶贫农发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扶贫农发项目资金总盘子中,昌都总共才5.4亿元。昌都经济发展滞后,自我造血功能不足,全市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争取更多资源向三江大地倾斜。严把扶贫农发项目选项立项、设计审批和组织实施关,确保质量、进度、资金管理及效益的实现。“自治区昌都工作会议赋予了我们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五年落实的项目资金是规划中的234%,为扶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昌都市副市长泽仁俊美说。
全市立足“五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利用驻村工作对大量干部处在基层一线的有利条件,对脱贫解困进行专题调研,为选好选准扶贫项目提供科学依据。认真抓好脱贫对象的精准帮扶,将脱贫任务分解到各县区,量化到乡(镇)每一户,根据不同扶贫对象、贫困原因,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制订脱贫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到户帮扶。对全市建档立卡的21.6万贫困对象全面实施扶贫帮扶,落实扶贫政策,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扶贫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昌都强化行业扶贫,协同交通、水利等相关行业部门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自然村的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分散在高山峡谷之间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有利条件。国家投资1.2亿元建设的56个溜索改桥项目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解决了28706人群众及14万多牲畜的出行困难问题,小钱发挥了大作用。
大力推进产业化,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引导农牧民对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的开发利用,加大对种养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建立扶贫开发产业扶持基地,鼓励扶持农牧民兴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农牧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实体,壮大规模、提升实力、规范运作,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牧民收入。
技能不足是贫困的重要原因。昌都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展扶贫技能培训,每年培训青壮年贫困户不少于3000人,提高农牧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就业技能培训,举办贫困户子女三年制藏医、幼师专业学历培训班,使学员掌握一定藏医、幼师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举报驾驶、绘画、建筑等培训,使更多贫困群众子女有学习和就业机会,力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
继续加大“三岩”片区、大骨节病区、重点贫困乡(镇)、村(居)等重点贫困区域扶贫力度,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等重点项目建设,整体推进重点贫困区域扶贫开发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做好类乌齐、丁青、江达、贡觉、八宿等5县游猎户搬迁安置工作及后续产业扶持,实现游猎户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创新社会参与扶贫机制,着力推进“五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不断强化专项扶贫的同时,加强部门协作,深化行业扶贫改革创新,积极协调相关行业部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建立县级扶贫考核机制,把完成减贫、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县级扶贫开发考核的主要指标,建立奖惩机制。
只要功夫真,铁杵磨成针。“十二五”以来,通过扎实有效的扶贫开发工作,昌都市到户扶持贫困群众3.02万户16.21万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有效促进了增产增收,加快了脱贫致富的进程。
“虽然昌都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绩,但受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影响,仍有20多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我们将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找准原因、精准施策、建立机制、形成合力,全力推进政策扶贫、项目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和援藏扶贫,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昌都市扶贫办主任泽仁江村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