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5年重庆市短期援藏的专业技术人才之一,市中医骨科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主治医师邓毅5月中旬才到昌都市藏医院。3个多月后,邓毅已经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9月10日,他在电话里告诉记者,看到藏胞们淳朴、信任的眼神,他深感自己必须更加努力:“一定要做藏族同胞信得过的重庆‘门巴’。”(藏语,医生)
用精湛医术保住藏胞左手
5月25日下午,即将下班的邓毅接诊了一名藏族妇女。她左手简单包扎,解开后让在场的人倒吸一口凉气:整个手背肿胀紫黑,长满大大小小的脓疱。
家属告诉邓毅,3天前患者左手被竹签之类锐物刺了一下,当时没在意,之后却逐渐红肿,自行擦药也不见效,疼痛肿胀更加剧烈。家人连忙带她坐了一天车到昌都求医,昌都人民医院和解放军75医院医生都告知病情严重,有可能截肢,建议马上转往内地治疗。他们听说藏医院有重庆援藏医生,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来求诊。
邓毅和另一位援藏医生钟小明为患者仔细检查后,认为病情已发展成为骨筋膜室综合症:“这种病是骨科急重症,轻者可致肢体功能残疾,严重的会截肢甚至死亡。”
他们立刻和外科主任普噶讨论方案,决定当晚就给患者施行急诊切开减压清创术,尽最大可能保住左手。
晚上9点整手术开始,两个小时后顺利完成。直到午夜,观察到患者生命平稳后,邓毅才和同事们离开病房。
藏医院有史以来难度最高、耗时最长的手术
6月23日一早,值班医生急冲冲找到邓毅,请他诊疗一个刚从其它医院转来的骨折患者。这是一个从高处坠落导致左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藏族青年。邓毅回忆,从X片看属于同类型骨折中最严重一型,预后非常不理想:“即使在内地骨科实力很强的医院处理,发生并发症和后遗症几率都很高。”
当打开患者左小腿夹板时,邓毅的心更是往下一沉——整个膝关节和小腿大面积皮肤青紫瘀斑, 并且密布数十个水泡,显然是严重骨折后的过度肿胀所致,如果进一步加剧会压迫血液循环,导致肢体坏死。邓毅迅速带领医生给予消肿止疼,稳定骨折一系列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鉴于藏医院的硬件条件不够,加上手术的高风险,邓毅建议家属带患者到内地医院治疗。家属面有难色,吞吞吐吐道出难处:患者家有3个小孩,经济不宽裕,内地没有亲戚,又基本不懂汉语……
看着对方焦虑的眼神,邓毅沉思一阵开口道:“你们先别急,我们再想想办法。”
邓毅想出了解决办法——和内地专家视频会诊,制定出基于藏医院条件的手术方案;又联系内地医疗器械厂家,将手术需要的材料和器械空运进藏;寻找能给患者提供血源的亲戚朋友。10天后一切准备就绪,邓毅为患者施行了近6小时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患者骨折被成功复位。
“这是我们医院有史以来难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手术,对于医生精力和体能要求非常高。邓医生术后在休息间的沙发上坐了足足半个钟头才缓过劲来,我们真为他的专业精神感动。”普噶主任说。
接下来的3周,闯过了失血、肿胀、伤口部分坏死等一系列险关后,患者顺利拆线出院,1个月后拄着拐杖来复查。看着患者和家属真挚的笑容,邓毅感到格外欣慰。
为昌都培养扎根藏区的医疗骨干
邓毅告诉记者,藏医院外科在藏族同胞中口碑很好,但随着城市人口增加以及疾病谱的改变,他们也体会到仅靠藏医药很难满足更高的医疗需求:“我们结合援藏干部的专业技术特点,准备利用半年时间为藏医院医疗水平改善做一些实际工作。”他和其他援藏医生经过充分讨论,向医院领导提交了涉及专业交流、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特色门诊、新技术引进、新项目开展等数十条建议,得到院领导高度重视,第二天就召开全院领导及中层干部会议讨论。
深受鼓舞的邓毅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外科,他和普噶商议后决定立足于藏医药特色,借鉴现代科技手段,以骨伤治疗为试点,逐步打造特色科室:“我们制定了一个以知识融合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工作规划,采取教学查房、每周四下午专题讲座等,给医生们建立起骨伤科理论的构架;同时,利用病例讨论、建立专科门诊等逐步建设骨科治疗的规范和路径;通过骨折患者的临床手术实践,让大家熟悉掌握骨科的基本技术。”邓毅说,他会竭尽所能,为昌都培养更多扎根藏区的医疗骨干。(记者 罗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