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若区邦达街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巴央——
退休不褪色,基层宣讲“不老松”
本报记者 王玮 黄凯
巴央在基层宣讲
在昌都街头巷尾,在各县(区)的乡村里,在学校及老干部的家中,经常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花白的头发、稳健的步伐、略弯的背影。他,就是72岁的卡若区邦达街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巴央,新旧西藏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新旧西藏对比的宣讲人。
走进位于教师安居苑的巴央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贴满整个墙壁的荣誉证书和奖状,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自治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和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昌都维护稳定先进个人、昌都教育系统爱国主义教育纪念、民主改革50周年活动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卡若区“先进党务工作者”和社区建设先进个人……在这些荣誉证书下,巴央为记者讲述着他的故事,也讲述着新旧西藏历史变迁中的故事。
灰色的童年
巴央,1943年出生于昌都市卡若区柴维乡多拉多的一个农奴家庭,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因为一场流行性感冒去世,他只能跟着奶奶家的7口人挤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屋子主体用树枝编成,外面用牦牛粪和泥土覆盖,没有电,没有取暖设施。在巴央的记忆中,童年是一片灰色。
在那个不堪回首的残酷岁月里,巴央是由奶奶养大的,但奶奶家本来很穷,子女又多,吃饭有上顿没有下顿。家里人把山上生长的羊羔花果子磨成粉,当糌粑来吃,难以下咽。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巴央经常跟大人翻山越岭到处乞讨,一走就是七八十公里,到领主挖掘过的地里寻找遗漏的元根,在割完青稞的地里捡麦穗,买不起茶叶就把别人熬过的渣滓拿回家去熬……
巴央从小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是把别人丢掉的旧衣服捡起来补一补再穿,而且一年四季就是这一件,脚上穿的鞋也是前后透风,破烂不堪,冬天脚被冻裂了,只能在伤口上涂点松油,再继续要饭……由于没有衣服可换,巴央身上长满了虱子,奇痒难耐,他禁不住伸手去挠,可一挠又常常把自己抓得鲜血淋淋……“旧西藏带给农奴的苦,真是三天三夜也道不尽。它简直就是人间炼狱!”说到这里,开朗健谈的巴央老人沉默了。
巴央说,在民主改革前,西藏95%以上的人都是农奴和奴隶,他们在农奴主的压迫下,过着暗无天日、任人宰割的生活,他们日夜劳作但生命却低贱到只值一根草绳。有的农奴主赌博玩乐,农奴就是他们的赌资,他们被农奴主任意买卖、转让和赠送,甚至被砍手剁脚、挖眼砍头。广大农奴过着衣不遮体像乞丐、食不果腹像病人、住无房屋像流民的悲惨生活,这是旧西藏的真实情况——旧西藏,那仿佛就是一个吞噬一切的黑暗渊薮!
红色的青壮年
“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犹如春雨,洗涤着旧西藏的罪恶,滋润着新西藏的蓬勃发展,广大农奴翻身成了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主人,过上了美好生活。”巴央这样形容道。对于巴央而言,他的青壮年时期,是一片红色,是党的颜色,是西藏人民日子越来越红火的颜色。
1959年3月28日,西藏各族人民彻底翻身解放。从那一天起,民主改革的浪潮唤醒了百万农奴,西藏各族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巴央一家分到了自己的房屋,还分到了土地和几只羊,生活逐步改善。巴央16岁那年,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折,他被选中到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学习,临别的那一天,奶奶从遥远的牧场赶来送别。他们乘坐解放大卡车,二三十人一辆车,一路上见到新奇的世界,难掩心头的高兴和喜悦。
在学校,所有吃穿住用都是国家安排,条件相当不错。巴央学习非常努力,藏文、语文、数学……每一科目都从最基础学起,老师像父母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那时,学生们流传着“三怕”的说法:一怕学不好、考不好;二怕老师提问自己不会的问题;三怕家长批评。学完了基础文化知识,他又进入农业专业深造,一直到1967年毕业。
毕业后的巴央跟随部队参加了洛隆平叛,他担任班长,和部队一起翻山越岭,追击叛匪,收缴枪支。部队给俘虏的二三十名叛匪开设了学习班,巴央负责讲课和翻译,做好他们的宣传教育和思想转化工作。此后,巴央先后在昌都101指挥部、化肥厂、市委组织部、类乌齐县工作。巴央退休前任职类乌齐县委常委、纪检委书记。
巴央工作非常认真,他坐拖拉机去洛隆不通路的地方下乡,满身满脸都是尘土,在乡村的土路,只能步行或骑马,骑不到马时,他就靠两条腿走。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就喝河水,道路险阻,他从来没有叫过苦。在每一个岗位上,巴央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工作,为西藏、昌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每一分力量。
金色的晚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壮心不已。退休后的巴央,并不甘于就此养老。2004年起,他担任卡若区邦达街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就此开始了他丰富出彩的退休生活。
原来的“邦达街”是一条一下雨就泥泞不已、污水横流的土路,将它修成一条宽敞明亮的街道本是便民利民的好事情。有些居民不愿路占到自己的围墙、院子,资金不到位,工程队的选择等问题延误着修路的时间。在巴央奔走劝说、努力下,邦达街市政道路整治工程终于上马。为期一年多的修路工程,巴央义务担任工程质量监督员,每天都在工地监工,从不间断;解决工程建设中的70余次矛盾纠纷;协调工程施工方使用该街道200多名民工和50多辆私营运输车辆,增加群众收入10余万元;对质量不合格的三处进行返工……明亮宽敞的街道修好了,吃水方便了、垃圾也不再到处飞了,整个社区朝着和谐、文明的方向迈进。社区居民满意新路、感激巴央,他却只说“辛苦是为了我们自己”。
巴央经常去图书馆、档案馆和市委党史办、宣传部等部门查阅资料,自己购买U盘和参考书籍,同老干部交换材料,写出针对机关干部、农牧民和青少年等不同教育对象,分别撰写了3套宣讲稿共计19000多字,整理收集了新旧西藏对比照片2000多张。他经常义务到社区、医院、中小学进行爱国主义集中宣讲教育,每次宣讲要用1至2个小时,用自己的成长经历现身说法,有时候巴央身体坚持不住,就先吃药,再宣讲。他的宣讲语言朴实,生动感人,深受群众喜欢。
2006年至今,巴央已先后在市直各单位、各社区、各县和市直各学校(内地西藏班)进行了以“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等为主题的各类爱国主义宣讲教育285场,受教育干部、职工、群众、学生达110917人次。他说,“过去什么都没有,今天党给了我一切,所以,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只要组织需要,一定会继续坚持讲下去。”特别是青少年教育,巴央常说“学校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昌都的未来,民族的前途和希望。就冲这一点我理应做一些事”。在学校里,孩子们亲切地称他为老爷爷,他经常给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讲解做人的道理、讲授奉献社会的本领。
干好一名任劳任怨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当好一名离退休干部职工 的楷模、做好一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倡导者、当好青少年教育的导师……巴央的晚年是一片金色,是夕阳最美的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