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昌都新闻>

三江潮涌动地歌——昌都市旧城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5-07-13 11:29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三江潮涌动地歌

——昌都市旧城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

西藏日报记者 张晓明 闫党恩

 

 

今日昌都

    走进昌都镇安康家园小区居民泽松的家,欧式和藏式相结合的装修风格,崭新的家具、干净整洁的客厅,再加上酥油茶的清香,让记者顿时感到家的温馨。
    “我们家是去年底花了15万多元装修后搬进新居的,有160多平米,三室两厅,非常宽敞、干净,比以前舒服多了。”今年47岁女主人的泽松,一边笑着招呼客人,一边忙着倒酥油茶。
     这是昌都市旧城改造的一个缩影,也是回迁入住居民家的一个普通生活场景。
     从2012年4月开始,昌都市以“心中有民”为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昌都镇老城区为重点,投资68.7亿元,全面启动旧城改造工程——
     截至目前,旧城改造搬迁居民1300多户,实施卡若区城镇周边山体上非法私建治理1867户,分两期实施,第一期600多户已全面启动;
     房屋拆迁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整理土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市政配套建设占地5.5万平方米;
     建设工程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0%以上,工程建设布局框架已基本形成……
     三江潮涌,万木迎春。如今,旧城改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古老而年轻的昌都,如同涅槃重生的凤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翅腾飞:一座座彩虹般的桥梁飞架江河,一个个广场公园依山傍水,一幢幢高楼大厦错落有致,一条条宽阔大道直通远方……
 
创新思路 科学定位——高标准规划城市远景
 
 
首座过街天桥
 
   昌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自古就有“稳藏必先安康”的古训。昌都更是资源极其丰富的“三江”宝地,是国家“西电东送”能源接续基地、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藏东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是康巴文化的腹心区,也是西藏的“革命老区”。
    面对发展新机遇,抓好旧城改造,创新思路、科学定位是前提。
    区党委、政府极为重视昌都城镇化建设工作,给予了特殊的关心支持。陈全国、白玛赤林、洛桑江村等自治区领导多次深入昌都听取汇报,开展调查研究,并召开了昌都工作会议,采取一揽子政策措施,开创了昌都发展稳定的新局面。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昌都所有问题的基础,昌都的发展慢不得、等不得。”2011年,以自治区党委常委、昌都地委书记罗布顿珠为班长的新班子接过历史的交接棒,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超前谋划、抢抓机遇,着眼于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强工兴市、东西发展、创建基地、夯实三基”构建富裕和谐文明昌都的发展战略。
     在区党委科学定位和昌都市委发展战略指引下,昌都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建设藏川滇青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紧紧围绕“提升中心、创建新区、发展乡镇”的城市化发展思路,作出并开启了新一轮旧城改造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昌都城市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宏大序幕。
     昌都市第一任市长阿布告诉记者,旧城改造将紧紧围绕“提升打造中心、创建新区、发展环周三线重镇”的基本思路,以改造旧城棚户区和治理非法私建为突破口,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民生为 本、以产业为基础,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
     从2012年4月开始,在大目标、大蓝图的引领下,一场大手笔绘就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大会战在三江大地迅猛展开,在不断创造着昌都城市建设史上从未有过辉煌的同时,也带动了藏东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城乡面貌的新变化、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幸福感的明显提升。
 
强化措施 民生优先——旧城改造实现“零上访”
 
 
 
处处散发出现代城市的气息
 
    居住在启赤街的45岁居民泽嘎说:“旧城改造前,老城区土木结构的房子连着房子,道路弯曲狭窄,出门踩屎便,污水到处流,野狗四处流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还经常发生火灾和治安事件。”
     旧城区普遍存在建筑密度大、布局乱、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危旧房屋多,通风采光差,消防抗震能力弱,道路、给排水、照明、绿化等配套设施跟不上,各种管线像“蜘蛛网”一样密布,生活在老城区的居民对实施旧城棚户区改造、改善居住生活条件愿望强烈。
     “昌都镇旧城改造自1998年启动以来,受观念、资金、环境等诸多方面制约,改造工作困难重重、步履蹒跚,到2011年底仍有80%的旧城区仍没有实施改造。”谈起旧改之难,昌都市政协副主席图嘎深有感触。
     昌都镇旧城改造涉及到拆迁户1300多户,需要拆除的10个片区房屋总面积27万平方米,需整理土地25万平方米,卡若区城镇周边山体上还有1867户私搭乱建户,改造后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推进城镇化建设涉及规划布局、征地拆迁、开发建设、功能配套、经营管理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创新思路,找准一个突破口。
     相对于新区建设,昌都旧城改造更为紧迫和重要,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昌都市住建局党组书记美朗松布说:“旧城改造是一次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没有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现代理念定位城市,以战略眼光规划城市,以精品意识建设城市,不断拓展思路,创新模式,科学施策,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昌都实际的旧城改造路子”——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坚持把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龙头和重要依据,按照“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科学定位”的总体思路,委托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的资深专家、团队对昌都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确定了“东延、西进、北扩、南跨”的发展战略和 “一心三翼多片”的城市空间布局。

     始终坚持创新模式。首先,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详实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做到了整体与局部环环相扣,拆迁与建设科学有序,开发与配套同步推进,调度与保障无缝衔接,质量与进度统筹兼顾;其次,创新投融资模式,以地区投资公司为主体,采取市场运作、融资贷款、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进行开发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援藏投资,广泛吸纳企业投资,努力撬动社会投资。截至目前,国家和援藏资金共投入15.3亿元,地区财政配套1.85亿元,市投资公司融资近30亿元,社会投资近7亿元,切实做到了资金调度有保障;再次,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纪检监察、发改、财政、审计、住建等部门对可研论证、方案制定、投资审查、资金管理、施工建设等各环节、各阶段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了旧城改造工作方案科学、决策民主、程序合法、管理规范、建设有序、群众认可。
    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在改造建设启动之初,市住建局、市旧改办先后组织了30多个调研组,深入涉迁群众家中进行调查摸底,全面准确地掌握了群众对旧城改造工作的真实意愿;召开了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征求了涉迁户代表、老党员、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昌都实际,起草了《昌都镇旧城改造与开发建设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办法》征求意见稿,并组织专家反复修改,数易其稿,同时用藏汉两种文字数次向社会进行公示,直至无异议后再出台执行;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拆迁为民、让利于民”的原则,变传统的商业开发盈利模式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开发模式,科学合理的测算成本,既确保政府不背大的包袱,又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零利润”地采取房屋置换、货币补偿等多种方式供涉迁群众自主选择,并制定了多项让利于民的政策措施;坚持将功能完善、配套齐全作为旧城改造的重点,加大了对城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先后投入资金近20亿元,对旧城区各类市政设施及给排水管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完善。
     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在拆迁、补偿、安置等各环节,切实做到了测量工作一把尺子,拆迁补偿一个标准,回迁安置一个政策,对所有涉迁群众一视同仁,杜绝了“暗箱操作”、乱开“口子”和厚此薄彼的现象,真正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合法,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树立了政府的威信。
     卧龙街45岁的居民泽仁江措说:“无论规划的编制、征地拆迁补偿办法的制定,还是工程质量监督、分配安置方案的确定,都有社区群众全程参与,政府做到了政策到位、补偿到位、监督到位,也得到了广大拆迁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在昌都搞旧城改造困难重重,我们规避、预防和控制了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有效化解了46起历史遗留问题和各类纠纷,妥善调处了32起因租赁、产权等引发的经济纠纷,创造了零上访、零事故、零拖欠的奇迹。”回想起3年多来旧城改造的艰难经历,阿布市长感慨万千。
 
擎画蓝图 迈步跨越——创造发展新未来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脉络,规划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曾担任过拉萨市市长的区党委常委、昌都市委书记罗布顿珠一直强调,城市规划要有超前意识,因地制宜,盘活资源,突出人文关怀,体现建筑灵魂、地域特色、文化品味,大幅改善经济社会、商贸文化、人居生活环境。“昌都是个山城、水城,要尊重大自然,努力把昌都镇打造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生态之城。”
     2012年,昌都地委、行署启动了新一轮昌都城市发展规划修编。在昌都镇城市规划修编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昌都镇旧城区居民居住环境、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群众幸福指数、节约集约土地为目标,按照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充分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品位建设、高效益经营、高质量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承载能力。
    根据昌都镇的地形地势,实施“东延、西进、北扩、南跨”的昌都城市发展路子,形成以昌都坝为中心,包括以昂曲河、扎曲河上游方向和澜沧江下游方向的三翼,以及昌都坝、云南坝、马草坝、四川坝组成的老城区和达因卡、生格村、农科所组成的新城区的“一心三翼多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以工业发展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辐射带动“三农”,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变。
     在昌都镇旧城改造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努力做到昌都镇旧城改造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商贸金融物流相结合、与藏东地域特色相结合、与康巴文化传承相结合,突出藏东民族风格、康巴民俗风情、茶马文化韵律和昌都地方特色。昌都强巴林寺维修项目、昌都市现代康巴民族城市建筑群建设项目、昌都茶马城建设项目、昌都市康巴新城设计项目、西藏昌都市五个项目,被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分别授予了“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建筑文化保护典型”、“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建筑文化创新典型”、“中国民族优秀建筑_名街”、“中国民族优秀建筑-特色规划设计项目”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
     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采取立体交通组织方式,创造性地建设了城市下穿隧道和环形人行天桥,实现了国道过境公路与市政道路分离、人车分流,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群众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置于首位,根据群众的需要、期望、要求来谋划城市发展。更加注重配套设施建设,以“林荫环绕、娱乐镶嵌、文化旅游”为魂,规划了约100余亩街旁公园、休闲设施建设用地。
     昌都还同步实施了红色解放广场、昌都镇供水项目、茶马桥、胜利桥、胜利街下穿隧道、明珠公园、滨江路等一大批城市道路、供水、休闲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68.7亿元。
     家住城关镇嘎东街的顿珠老人现在有了一个新习惯:每天早上到吉祥明珠公园爬山晨练,晚饭过后到崭新的解放广场上跳跳锅庄、散散步。
    “现在昌都城市越来越高,面貌越来越新、越美了,可去的地方、玩的地方也更多了。” 顿珠老人说。
    “截至目前,昌都旧城改造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0%以上,工程建设布局框架已基本形成,将在今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卡若区城镇周边山体上非法私建治理第一期612户拆迁安置工作已于    2014年底启动,目前已完成工作量的70%,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昌都市副市长马陵田说。
     2014年,昌都地区撤地设市、昌都县撤县设区,在体制机制上为昌都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也为昌都在更大范围调动运用资源提供了条件。
     “到2020年,昌都镇新规划建设的城区面积将由原来的3.5平方公里扩展到29.6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规划面积达12.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35%。”昌都市委常委、卡若区委书记王伟说。
     记者在昌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看到,水、电、路、气、讯等八通一平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昌都新型干法水泥厂投入运行,一大批企业正落户这里。在八宿、芒康、类乌齐等开发区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同时,昌都正在国省道沿线加快推进60个现代化小城镇建设。
     昌都市计划用3至5年时间,通过实施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彻底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努力将昌都打造成为“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特色鲜明”的藏东明珠,让76万藏东儿女共享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
 
扬帆起航 
本报记者罗布 彭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