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办学模式 推动职教快速发展
——记市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创新之路
本报记者央吉
2012年以来,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坚持“以长求稳、以短求活”发展思路,把握市场导向,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联合培训等创新办学模式,推动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破解了该校生源量少质差这一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74年,是西藏最早的中专学校之一,2000年转型为中等专业学校,2004年经自治区批准更名为“昌都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是自治区保留和重点建设的中等职业学校之一,也是昌都市唯一的教师进修学校和国家星火科技学校。
校企合作。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我校办学事项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该校积极与企业(或)事业合作办学。
通过订单培养,在区教育厅的支持下,2012年来,学校与市卫生局签订农村医学专业联合办学协议,计划培养学生300人,同年与玉龙铜矿签订“供用电”类后备人才培养协议,均已开班;2013年又与市文化局、农发办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培养300名群众文化艺术专业中职生和40名藏医、40名学前教育扶贫中专生。联办单位负责面向农牧民尤其是贫困家庭子女招生就业,学校负责学生注册和培养。订单培养工作的开展,为联办单位搭建了深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的平台,扩大了学校办学规模。
通过顶岗实习,为落实中职学制,提高学生从业能力,加强学生技能实训;学校与市藏医院、市人民医院、卡若区人民医院、日通藏药厂(日通藏医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学习基地,即学校每年安排医护专业学生和专业教师到两所医院实习、锻炼,两所医院每年选派人才到学校上专业技能课。
三年来,158名藏医、护理学生在四所医院完成实习,18名带队教师得以挂职锻炼。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四所医院选派25名专家担任435个课时的教学工作。有效缓解了学校专业教师紧缺的压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双方技术骨干的知识结构,也为企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专业人才,更为学生搭建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感受企业文化熏陶的平台,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三年来,学校组织参加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优异,其中2013年,该校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护理技能比赛三等奖,这是全区自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以来首次获得的最高奖项;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8%,其中15名在地区三所医院就职。
校校合作。校校合作是学校“开门办学”的主要途径,是提升学校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该校积极协调,已和区外多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
与西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开办函授(本科、大专)学历教育,设有汉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行政管理、文秘、法学、护理等专业。学员通过成人高考经藏大录取后到市职校面授,三年学习成绩合格后获得继续教育学历文凭。现已函授三届,1000余人获得本、专科学历。提高昌都部分行业人才的素质,对人才队伍的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函授所得又为该校的专业师资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与西藏自治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实施供用电技术和工程建筑技术两个专业的“3+2”办学模式。即学生前3年在该校学习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知识,3年后,高职院以不低于90%的比例招收,培养2年后发给成绩合格学生大专文凭。目前,该校已招收两届共计180名学生,既扩大学生规模,又带动其他专业学生规模的发展,现有在校生规模比2011年增长一倍。与天津、广州、重庆等区外中职学校联合培养专业师资。即这些学校每年无偿接受地区职校专业师资挂职锻炼,选派骨干教师来该校校指导,并与该校建立教学、管理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教师的转岗进程,推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为该校注入先进的办学、教学理念。目前,该校已选派52人次前往转岗培训。
与内地对口支援民办高校开展专业建设。与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三所民办高校签订对口支援框架协议,围绕专业建设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为该校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联合培训。该校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加强协调沟通,先后与地委组织部、人社局、财政局、教育局、扶贫办、民宗局等职能部门联合开展村支书、驾驶员等各类人才培训,参训人员达4000余人次。培训中,坚持严格管理、周到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单位主动前来联办。培训资源的整合,提高学校培训水平,展示了学校办学实力,为昌都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
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加强协调沟通,坚持严格管理、服务周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单位主动前来联办。该校通过创新办学模式,展示了学校办学实力,为昌都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