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洒高原 父子两代的西藏情怀
——记天津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卡若区副县长周兴毅
本报实习记者 王泽江 黄凯
周兴毅的父亲(左一)1974年在曲松县工作时与同事合影
周兴毅在俄洛镇完小食堂检查食品卫生安全
“你们一定要注意一下卫生院的那个门缝,门缝一定要小,要不然到了冬天,医生在里面工作会冷,病人来看病也会觉得冷。卫生院的建设一定要保质保量,要注意施工的安全,不准拖欠农民工工资。”当记者来到周兴毅副县长的办公室的时候,他还在给修建乡镇卫生院的工程承包者交待工作细节。
我们能采访到周兴毅,也经历了一波三折,周兴毅一直为了工作奔波忙碌,上上周是带着昌都的农牧产品和水去天津化验,上周又下乡调研去了。在采访之前的联系中,周兴毅一直对记者说“我没什么可采访的,做的都是些最普通的事,都是我应该做的。”经过记者的再三要求采访,才来到了他的办公室。
为了能来援藏,周兴毅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这个海河的骄子放弃了在天津舒适安逸的工作,离开了自己年迈的父母,离开了相爱的妻子,离开了年幼的孩子,毅然决然的来到了昌都这片高原上,在这挥洒着汗水,奉献着自己。
两代人援藏 一颗心坚持
“我跟西藏特别有缘分,我从小就有着西藏情节,应该算是最小的援藏者,三岁就到过西藏。”周兴毅对记者说。周兴毅的父母都在西藏工作过,他们是在西藏相识然后结婚。父亲更是在西藏工作了二十年之久,周父当年在山南地区的曲松县工作,一直工作了二十年,才因自身的心脏问题调回内地。
周兴毅从小就听父母讲述着西藏的故事,在他三岁的那年就跟随父母来到过西藏。周父当时在山南地区曲松县下洛区工作,全区只有周父一个汉族,只有老书记会说简单的汉语,在这边开展工作很不容易。那时候条件也特别的艰苦,白天工作,晚上点着蜡烛写材料,有时一写就是一个晚上,第二天还得上班,就这样坚持了二十年之久。周母是一名光荣的医生,骑着马东奔西走的给老百姓看病,受到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周父为西藏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默默地坚守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直到身体实在不行了才回到内地。在西藏这些年的经历周父亲经常会挂在嘴边,在他的记忆中那些人和事总是朗朗上口,他总说西藏风景很美,比风景更美的是西藏淳朴的民风,总想再回到这片土地上和大家在辽阔的草原上唱歌跳舞。现在,周兴毅来了,带着党和国家的期望,带着周父未完成的愿望,带着建设美丽西藏的自身目标,毅然来到了藏东这片高原之上。
2013年8月6日,当周兴毅带着天津市委、市政府嘱托和天津市各级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和祝福,作为一名光荣的援藏干部,来到美丽神秘的“藏东明珠”——西藏昌都,履行第七批援藏的工作任务。他深知这是组织上的培养和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使命神圣,不敢懈怠,走上援藏工作岗位后,他努力克服高寒缺氧、交通条件落后、生活习惯差异等困难,发扬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稳定为根本任务,遵守纪律、踏实工作,甘愿奉献。
2013年8月12日,昌都地区左贡县和芒康县交界处发生里氏6.1级地震。初来乍到的周兴毅还没完全适应高原的环境,就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和援藏指挥部的号召,按照地委、行署的要求和部署,积极配合组织协调卡若区抗震救灾物资及时发往灾区,并主动捐款为灾区群众献出一份爱心。周兴毅把对家人的思念一股脑儿的化为工作动力,一心扑在抗震救灾上,为抗震救灾的顺利进行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颗赤子心 浓浓藏东情
“你离开后,你父亲一个人在屋子里闷了半天。”周母这样对毅然决然来援藏的周兴毅说。在周兴毅走的时候,周父叮嘱“你去就行,家里放心,有我们在。”在跟周兴毅说话的时候周父都一直不敢看他的眼睛,一直低着头。周兴毅告诉我们“家里其实是支持我来援藏的,父母都在西藏待了这么多年,对西藏是很有感情的,只是家里父母年纪也大了,孩子又还小,都很舍不得。”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了解到周兴毅业余也爱好写作,在他给天津网提供的一篇关于援藏医疗事业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对西藏群众的描写,“每每想起在卡若镇卫生院义诊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当地群众撑着雨伞在卫生院门口或伫立或蹲下身,安静地望着来车的方向。……每位得到救治的藏族同胞都会用并不熟练的汉语说声“谢谢”或报以一个满意的微笑,表达对专家们的感谢之情!”。这段朴实的文字中,描写的场景真实,细节又丝丝入扣,深刻的感受到了他对西藏农牧民的那份爱,对援藏工作的这份执着和认真。
在3月份的时候,县级干部实行包乡维稳,那时候周兴毅负责的是若巴乡。刚下乡那会儿,他有些不适应,乡里的书记、乡长、干部群众都给予了他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怕饮食不习惯,各个干部就挨个儿做饭请他去吃,表现出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对党援藏干部工作生活上的极大支持,让周兴毅特别感动。再加上藏族人民的热情淳朴,虽然物资匮乏,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那么的热情、淳朴、温暖,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激动地说:“我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净土,我要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做好所有我能做的事,为昌都的发展和这里的淳朴人民贡献我的每一份力量。”
在若巴乡,周兴毅走遍了每一个行政村,特别是在卡堆村,这里的一户老百姓家里,房顶漏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孤独的老人看到周兴毅来到他家慰问,还送来大米、食用油、盐时,十分激动,还热情去邻居那借碗来倒上热乎乎的酥油茶。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周兴毅出去的时候,猛然间看到房顶上还挂着一面国旗。农牧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有着这么深的感情,深深的打动了周兴毅那颗为民的心。
2013年9月1日—7日,天津市卫生局组织的医疗队赴昌都开展巡回医疗救助,周兴毅陪同前往卡若、如意、日通等5个乡镇、学校进行义诊和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顾不上舟车劳顿和强烈的高原反应,医疗队的专家们在简单了解情况后毅然决定马上开始义诊。细密的雨水滋润着寂静的山林,远处的雪山,就像藏家姑娘托着洁白的哈达迎接着亲人的到来。在车上,专家们听取当地卫生医疗条件现状,同时根据自身情况服用抗高原反应的药物或闭目吸氧,可以看得出大家都在经受着身体与精神的严峻考验!经过7天的不懈努力,此次巡诊共有1351名儿童接受筛查,疑似先心病216人,确诊先心病患者20人,医疗队专家还在乡镇卫生院进行了讲课、查房、健康查体及义诊指导等培训交流活动,受益群众1586人次。
周兴毅克服自身高原反应,不辞辛苦,跋山涉水为藏区送医、送药、送温暖的这份真情,也是对广大热情、淳朴的藏族同胞们最好的回报。
愿做百姓奴 甘为孺子牛
在担任卡若区副县长的这一年里,周兴毅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在自身的努力下,当好了一名援藏干部,做好了一名卡若区人民政府副县长。周兴毅在来卡若区之前,也听到很多人说西藏是多么的美好,但是听人讲与实际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来西藏这一年,不只是来援藏工作的,也是来学习的,这是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经历这么多的事,使我开阔了视野,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在元旦、春节、藏历新年“三大节”期间,为维护卡若区市场秩序,稳定物价,周兴毅多次带领县工商局、城管和物价所等开展节前市场检查、城市环境整治工作,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始终强调工商、物价等执法单位的服务和经济管理职能,积极为商户服好务,创造良好的经商条件,保证了昌都市场的良好运行。
此外,周兴毅还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参与了自治区卫生厅督导组到卡若区督导检查新生儿接种预防免疫督导工作;自治区语委办对卡若区“普通话语言文字评估”检查评定工作;自治区安委会对卡若区“2013年安全生产综合评定”督导工作;地区环保局对卡若区“环境综合治理”考评“回头看”检查评审工作。
同时,作为一名天津援藏干部,周兴毅还积极的配合政府招商引资,为卡若区的发展做着自己的努力。但是由于卡若区海拔高、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环境相对滞后,给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他一方面主动了解昌都的经济发展规划战略,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有意向来昌都投资的企业,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争取投资项目早日落地成行。
神圣的使命 不懈的努力
周兴毅说,作为一名援藏干部,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两代人的援藏经历中,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职责和使命,下一步工作中继续坚持发扬“老西藏精神”,以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带头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以身作则,以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援藏工作中。这一年的援藏工作不但丰富了知识、理清了工作思路,而且通过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强烈的高原反应相抗争,在一次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使我的人生阅历得到了丰富、意志得到了历练,加深了与当地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的感情,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加坚定了我融入昌都、服务昌都、奉献昌都,努力践行援藏誓言的信心和决心。
两代人的援藏梦,海河边的赤子情。一年来,周兴毅用他的汗水铸造出一条让党和国家放心、让卡若区发展、让百姓幸福的康庄大道,现在,他仍然在这条路上昂首前行。正如他告诉我们的:“我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净土,我要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做好所有我能做的事,为昌都的发展和这里的淳朴人民贡献我的一份力量。”